古榕发新枝

  新会区早在2003年就评定了首批48棵古树名木,包括陈白沙手植的一棵有549年历史的榕树,三江镇思仁公园一棵有728年历史的古樟树,会城通用机械厂内一棵有423年历史的木棉树等。新会区绿化委员会为保护好这批古树名木,对其统一制作古树名木标志牌加以保护,全部编号,并在名录中标明树龄、生长具体位置、管理保护单位等。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和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本版从本期起推出“新会古树名木”专栏,希望通过对部分古树名木进行探访,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
  三江镇新江村恒美坊思仁公园正门东侧,有棵树龄549年的古榕,相传此榕是明代大儒、广东名人陈白沙先生亲手所植。2006年8月,因被大风刮倒,目前此树被移植到三江镇新广场。 
            老树冒新芽
  近日,记者和新会区绿委会有关负责人一起探访了这棵陈白沙先生手植的榕树。记者来到三江镇新广场,记者刚入到广场大门,远远就看到一棵榕树头耸立在广场边。走近看到,这棵榕树头还冒出了一些嫩绿的叶尖。据绿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榕树今年春季将开始重新长出新叶。 ÷
  随后,记者来到这棵榕树的旧址——思仁公园,只见正中立着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坊,上面“思仁公园”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两边是对联“半亩田园鸢鱼得趣,千秋坊表山斗同瞻”。据介绍,这棵榕树原来就长在牌坊东侧。当时,这棵树盘根错节,犹如虬龙出海,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近年来,古榕的主干部分枯死,上面寄生着的大叶榕和小叶榕却分外旺盛。据在上世纪40年代初立的一个小石碑上记载:“恒美先祖赵思仁曾拜陈白沙为师。一天,二人兴致勃勃,偕游于此,陈白沙先生见此地风景秀丽,于是亲手栽下这棵榕树。”
                                     相传白沙先生亲手植树
  在采访期间,思仁公园对面老人之家的老人们向记者讲述了与这棵古树有关的历史。
  据介绍,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恒美坊有识之士赵思仁(原名善仁,号崖山,为宋商王十七世孙,后陈白沙先生为其更名寿卿)外出求学,赵思仁自幼聪明而且好学,性情豁达,胸怀大志,有幸拜陈白沙为师。从师期间,赵思仁得陈白沙先生器重,陈白沙经常对其好友称其乐善好施,重义轻财,当今世上少见这样的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布政使司刘大夏与陈白沙先生游崖门三忠祠,顿萌感触,于是建议在三忠祠上面建造杨太后庙。赵思仁感到非常欣幸,于是向刘大夏请求让他也参与其中,刘大夏答应了他,并上奏明朝廷,后赵思仁奉旨建殿,即现在的慈元殿。赵思仁负责督建,呕心沥血,备尝艰辛,经营了10多年,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最终建成杨太后庙。孝宗皇帝听说赵思仁是一名贤士,欣赏他的才能,想召见他,封他为官,但赵思仁没有心思放在官场上,最后没有面见皇帝。孝宗皇帝听说了赵思仁的为人后,也没有强迫他,于是封其为冠带义士,并赐紫袍。后来,赵思仁一生讲学,教化乡民。赵思仁的性格和陈白沙颇为相似,于功名利禄无意,而是教化乡民。陈白沙更加器重这位学生,甚至把赵思仁当成了朋友。
  一日,陈白沙先生莅临三江讲学,和赵思仁叙旧的时候,两人游览到恒美蛇山脚下,陈白沙先生觉得此处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认定是块风水宝地,于是亲手在山脚下种下一棵榕树,一来表示与赵思仁友谊长存,让这棵榕树见证他们的友谊。二来表示祝贺乡中事业如榕树般日益兴旺,恰如孔子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00多年来,古树越长越旺,四季常青。近年来,乡民还在树旁边立了石碑,以纪念陈白沙先生,鼓励后人奋发向上,立志成材。听当地老人说,以前,如果有要好的朋友要结拜为兄弟,或谁考试及第,都会来敬拜这棵榕树。白沙古榕,成了三江的一段佳话。
  赵思仁死后,葬在三江乡李家洞(土名),直到1931年,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在蛇山建了公园,名为思仁公园。园内建有纪念堂,堂内正中有赵思仁的塑像。
                                         择地重植
  2006年8月2日,受台风“派比安”的影响,新会区刮起了大风,三江镇风力约5—7级,陈白沙先生亲植的榕树由于树冠向南斜生,重心倾斜,于当日下午6时左右倒榻,根部被撕断,并阻塞了交通,幸无人员伤亡。该镇政府接报后十分重视,立即派员维持秩序,并根据绿委意见,决定择地重植。
  2006年8月7日上午,三江镇府组织人力在该镇新广场重种倒塌的树头,出动吊车、钩机等工具,终于于当日上午11时把这棵树重新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