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被人们看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谈到深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越来越少的人能想起昔日珠三角那个以农耕时代的小渔村。7月30日到31日,2007全国首届生态环境保护神州万里行宣传车队在考察深圳西部“海上田园”旅游区时,却仿佛回到了农耕时代以“桑基鱼唐”为主要生存方式深圳,让人有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海上田园”旅游区位于深圳西部宝安沙井,地处珠江入海口,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是以珠江口岸的亚热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沿海滩涂为依托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园内,有基塘田园、农家风情寨、田园广场、生态文明馆、生态科普雕塑群、红树林实验基地等十大特色景点。其中,基塘田园、农家风情寨和红树林实验基地三个景点完美再现了深圳昔日渔村风貌。坐着电瓶车缓行于海上田园,其内湖泊溪流众多,密林遍布、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让人很难将该园与其外繁华、喧嚣的深圳联系起来。
“桑基鱼塘”是深圳昔日小渔村时期当地人最古老的生产方式,即以水塘为中心,塘边种植桑树,用桑树叶养蚕,蚕蛹用来养塘中的鱼,蚕丝更是上等的丝织原材料……正因为有了“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田园”,虽然没有种植桑树,但鱼塘、红树、果林等,仍然能让人依稀看到昔日深圳的影子,“原生态”地反映了深圳的过去。
31日一大早,万里行队员们又前往园中的“农家风情寨”参观、考察。整片莲塘内一朵朵荷花开得正盛,塘中鱼虾成群,悠然自得,取名豆腐坊、耕渔居、天蚕居、榨油坊、烤烟坊等的农家小院错落有秩地分布在莲塘之中,农夫农妇们在草舍、山敞、湖泊绿野中锄地捕鱼、磨豆腐、酿酒、榨油,向我们展示了田园牧歌式的深圳古老昔日的农家生活场景,置身其中,让人恍如隔世。在园中,还有国家863科研项目红树林实验基地。红树林是一种生长在海滩上的珍贵树种,由于它生长慢,所以对污染物有着其它植物无法比拟的吸附、吸收能力,而且,红树还可吃、可入药。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红树林也被认为是深圳的“土特产”,但随着工业的发展,红树林在深圳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在“海上田园”内,却有大片原生和人造红树林。
据介绍,世界60余种红树树种中,“海上田园”就有30多种,他们现在每年都要在园内种植50万株以上的红树苗。目前,园内已有红树120多万株,不但能够全面、深入地对红树林的生长习性等进行研究,而且净化了附近水域,对宝安乃至整个深圳的生态环境保护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