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竹器工艺品畅销欧美

  近日,记者到茂名粤北山区“竹编专业镇”信宜市怀乡镇采访看到:在镇圩街道两旁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在编织竹器产品,有的编织花篮、有的编织蛋兜、有的编织鸳鸯,竹织品的品种式样五花八门,花样繁多,村民们说,他们能编出200多个系列,近3000个品种。附近村的村姑们在削竹丝,小伙子们在砍竹杆、他们时不时欢声笑语,哼歌对唱,有的在编织比赛,完全忘记了疲劳,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而街边、路边停着一辆辆卡车,当天是圩日,是收购竹器品的日子,村民挑着竹器成品赶往竹器收购点,商家们忙得也不亦乐乎,有的在登记,有的在装车、人来人往,一片繁忙。记者走近正在往车上装竹器成品的一张姓客商,同他聊了起来。“今天装了多少车竹器品?都销往何处?”记者问。“从早上到中午、我们装了三车,每车装大大小小100多个箱,约近万只竹器,主要运往深圳,然后报关,通过香港,转运东南亚和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该客商滔滔不绝,他说更关心的不是运往哪国,主要是信宜的竹产品质量保证,品种丰富、工艺新颖。我们都是通过网上收定单或秋交会上下订单的,然后同信宜市政府沟通,通过信宜市有关经贸单位联系订货的;另一黄姓客商高兴地对记者说。他说信宜市政府的信息服务做得好,现在农民也上网,“大多数直接在网上同农民兄弟们订货,下定单,定好交货日期,然后同进出口公司交接好,直接开车过来收货就行了。”黄先生讲得很轻松,对产品也很满意。陪同记者采访的信宜市怀乡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也深有感触,他说信宜市政府对竹编业的流通服务做到家了,而农民的现代经济信息也很强,农民直接在家上网,同美国、日本、科威特的客商直接订货。这点该行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据了解,信宜市有19个乡镇从事竹器编织业,年产值超过16.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器编织基地之一,出口额占信宜市出口总额的80%以上。   据信宜市外经贸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信宜市竹器编品业是该市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从上世纪60年代起,该市就开始了竹器工艺品的生产,到80年代初,该市的竹器就已走向世界。自90年代以来,竹编业出口更是以每年20%的增幅迅猛发展,并以质优价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日前,竹器编织业已成为该市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竹编产业,并且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竹器编织业覆盖全市19个镇,从事编织业的企业达1028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   据了解,信宜市的编织业产品能远销走俏国外市场,除了当地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外,主要是当地政府立足本地,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加工业,出口产品的竹器编织等工艺制品为主,特色经济尽显内在优势,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主力军。因此,该市的东镇街道办、怀乡镇、朱砂镇、池垌镇4个镇(街道)特色工业发展迅速。怀乡镇被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认定为“竹编专业镇”,借此机会,该镇抓住契机,引导农民发展竹产品加工业。据悉,编织竹器是怀乡镇的传统手工艺,目前,全镇常年从事竹器生产、加工的有13200多户,32000多人,从事竹器流通的专业人员有200多人,有一定规模的竹器工艺厂、购销公司122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6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21家,其中1家被评为信宜市龙头企业,3家被评为茂名市先进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已发展到20家。2006年,该镇外贸出口总额达1726万美元。今年1—9月份出口总额1115万美元,有“竹器之乡”的美誉。而借助竹编发家致富的东镇街道办的农民,积极铸造品牌,推进竹编生产经营规模化,使全街道127家编织企业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1.5万农户年平均增收3300元。   目前,信宜市编织企业正在加强管理,大胆创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该市编织企业出口创汇超200万美元有10多家,年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记者郑明慧 李广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