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在候鸟保护区核心区赤屿岛发现了岩鹭的鸟巢、鸟卵等,再一次证明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岩鹭的繁殖地。
连续几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候鸟监测过程中,虽然多次发现岩鹭的踪影:2006年在南澳主岛的前江湾发现1只岩鹭,2007年在勒门列岛的赤屿、乌屿惊现7只岩鹭,2008年在乌屿发现5只岩鹭聚集一处。但始终没有发现岩鹭的鸟巢。这次在赤屿岛共发现了3处岩鹭的鸟巢,鸟巢均由细小的灌木枝搭成,其中一鸟巢内有2枚鸟蛋,1枚已被雏鸟啄破,估计翌日就能出壳。其他2处均能找到已出雏鸟的蛋壳。6只岩鹭盘旋在赤屿岛周边觅食。据此,有关专家确认,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濒危鸟类岩鹭繁殖地,它的发现,为岩鹭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近几年,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爱鸟护鸟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快保护区核心区——勒门列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造、建设步伐。加强管理巡护,杜绝了上岛捕鸟、拾卵、毁巢、伐木、挖土、收集鸟粪、炸鱼、毒鱼等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坚持不懈地栽植树木、做好植被恢复保护,使这里的诸岛屿成为拥有一百余种植物的海上独特“小草原”。加之赤屿、乌屿四周尽是悬崖峭壁,附近海域礁岩星罗棋布,终年群聚着丰富小型鱼、虾、蟹类水产资源,为岩鹭的栖息、繁殖、觅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据了解,岩鹭为中型涉禽,有黑色和白色两种色型的个体,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是典型的海岸鸟类,其数量十分稀少。早在1988年,我国就把岩鹭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继而又把它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