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实施“生态旺市”战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绿色生态惠州为载体,以造林绿化和扩大植被为主要内容,以政府主导、分级负责为推进措施,以全民参与为主体力量,大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7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3%,森林蓄积量270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8平方米,建成自然保护区26个和森林公园35个,绝大部分指标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在全市形成了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

大力推进科学规划,引领森林城市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规划理念,把城乡绿化和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6年,专门制订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惠州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绿色生态惠州建设。2010年以来,制定了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30多个林业、园林、绿道建设规划和方案。根据规划,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道、二区、三园、四带、多点”的城乡森林绿地格局,同时推进全市35个森林公园和26个自然保护区建设,构建山、林、水、城相依,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森林生态体系。

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生态屏障更加厚实。2007以来,惠州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全面实施了林分改造、绿色通道、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共造林67.76万亩,中幼林抚育47.01万亩,封山育林8.32万亩。建成以市区三环路为中心,九条出口公路为射线的“一环九线”绿色长廊,并全面完成公路两旁山地绿化任务,初步形成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的生态景观。建成高榜山、南山、亚公顶、铁炉嶂等一大批森林公园,全市森林公园总数达到35个,面积达到70.23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2%。同时,种植沿海防护林3.46万亩、红树林2600亩,种植生物防火林带1800公里、19800公顷。全市沿海防护基干林带基本合拢,防护林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构建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大力推进城市增绿,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和街道绿化工程,建成东平公园、南湖公园、鳄湖绿地、河南岸公园、北门公园等城市绿化地,实施三环路、惠州大道、惠民大道、惠南大道,以及惠阳和大亚湾区体育公园、人民路、惠澳大道、红树林等绿化工程建设。自2007年起,又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了丰渚园、东坡园、北湖公园、鹅潭公园、南山公园及金榜路、金山大道、四环路等城市绿化工程。2007年至今,共投资8.02亿元,组织实施园林风景项目186项,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37.94万平方米。在推进城市增绿工程中,我市特别注重提高街道绿化档次,引入观赏性强的树种和草坪,城市街道、公园基本实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形成了一街一树一景和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截至2011年,惠州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8平方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大力推进乡村绿化,农村环境更加优美。惠州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城市绿化的理念延伸到乡村,在小城镇、村庄四周建立围村防护林,动员群众种植风景林,绿化美化庭院和村落,套种和间种乡土阔叶树种,优化林木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和林种多样性,促进了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千村家园绿化”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绿化、美化全市1000个行政村。目前,已创建省级万村绿示范点、千村家园绿化示范点318个,完成村庄风景林造林9.39万亩,村道绿化983公里,对全市1000个行政村进行绿化。

大力推进林业富民,林业效益更加明显。积极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从单一营造林逐步拓展到经济林、速丰林、种苗、花卉、林产工业等众多领域,林业生态产业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种植珍贵树种10.2万亩。每年生产香菇(干品)36吨,蘑菇(鲜品)340吨,药材8500吨,年产总值达7000多万元。新建省级森林公园6个,新建市级森林公园5个,新建市级自然保护区7处,使全市森林公园总数达到35处,2011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接待游客2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41亿元。(惠林)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