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展以“弘扬生态文化,保护野生鸟类”为主题的“爱鸟周”活动

为进一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野生鸟类,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以“弘扬生态文化,保护野生鸟类”为主题的第33届“爱鸟周”、“鸟节”活动定于今年3月20至26日举行。

今年的爱鸟周将于3月20日、23日分别在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举办“公众观鸟”、“亲子观鸟”两场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主要有市民群众、亲子家庭、飞羽志愿者、“让候鸟飞”公益基金会、新闻媒体记者、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约120人。活动现场以鸟类知识普及为主,由飞羽志愿者介绍鸟类科普展板,解说观鸟手册,开展鸟类知识问答游戏及观鸟导赏活动。通过系统讲解,让市民群众身临其境,了解鸟类及其生态环境,在观鸟、赏鸟的快乐中培养爱鸟、护鸟感情,潜移默化地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爱鸟周期间将派发观鸟手册1万份、爱鸟护鸟手册1千份。此外,还将在全市11个主要公园及部分户外宣传设施张贴爱鸟护鸟宣传画。活动号召广大市民朋友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不打鸟、不捕鸟、不食野鸟,积极宣传弘扬生态文化,为保护野生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建设人鸟和谐的美丽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珠湖和海珠湿地常见鸟类:普通翠鸟、小白腰雨燕、棕背伯劳、红耳鹎、白头鹎、暗绿绣眼鸟、白鹡鸰、家燕、黑水鸡、金眶鸻、矶鹬、池鹭、棕背伯劳、八哥、乌鸫、丝光椋鸟、大山雀、白喉红臀鹎、黑喉石鵖、白鹭等。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和森林围城战略,为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繁衍的生存环境,各项生态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居于前列。有关调查显示,全市野生鸟类达251种。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批转林业部等部门的有关请示和广东省政府有关决定,根据我省鸟类迁飞情况和地方实际,我省定于每年的每年3月20-26日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30多年来,野生鸟类保护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

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1989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01年开始实施《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为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

爱鸟护鸟宣传活动基本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自1981年以来,广州市已连续开展了32届爱鸟周宣传活动,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爱鸟护鸟活动不断普及,爱鸟护鸟成效明显,山更绿了,鸟更多了,并初步形成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时有市民报告发现受伤或迷途的野鸟,甚至主动把受伤鸟儿送到政府部门要求救护。据初步统计,2013年市民或机构主动把受伤鸟儿送到政府部门要求救护的就有30余起,涉及猫头鹰、鸺鹠、双角犀鸟等野生鸟类。同时,希望广大市民不要零距离接触野生禽鸟,发现野生禽鸟异常死亡,请及时联系专业部门。

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恢复野生鸟类资源。一是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多年坚持在全市禁止猎捕野生鸟类。二是全市建立完善10余个观测站点,加强对野生鸟类及动物的监测。三是稳妥推进野生动物进城工程,营造良好的野生鸟类生境,增加城市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五是适时开展放生活动,有效补充野外种群。

广州观鸟指引:

广州市观鸟的主要场所有:海珠湿地、南沙湿地、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白云山风景区、流花湖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

1、南沙湿地。南沙湿地作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每年吸引了十多万候鸟来湿地栖息过冬,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到目前为止,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52种。南沙湿地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万只候鸟飞到南沙湿地越冬,直到翌年春逐渐离去。南沙湿地不仅是苍鹭、白鹭、夜鹭、黑翅长脚鹬、斑嘴鸭、燕鸥等鸟类游乐的天堂,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栖息在此。经过多年的环境营造,南沙湿地已逐渐形成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荷花飘香、万鸟齐飞”的美景

2、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在该公园开展了大学城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主要禽鸟有:白鹭、苍鹭、夜鹭、白喉红臀鹎、黄腹鹪莺、斑嘴鸭、绿头鸭等。

3、流花湖公园。在该公园开展了流花湖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主要禽鸟有:夜鹭、白头鹎、小鸊鷉、珠颈斑鸠、绿头鸭、斑嘴鸭等。

4、麓湖公园。在该公园开展了麓湖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主要禽鸟有:暗绿绣眼鸟、斑文鸟、长尾缝叶莺、黑喉噪鹛、黑天鹅、鸿雁等。(穗林园宣)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