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佛山最近又在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为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连续6年来,市领导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展集体植树拜年活动,带动全社会联动掀起义务植树高潮,近年全市共投入55.8亿元推动绿化建设升级。如今,佛山城乡绿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广大市民营造出绿色空间绿意生活,也为佛山打造出“绿地佛山”新名片。这不仅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也提升了佛山城市形象。
潜移默化之变的背后蕴藏着一座制造业大市对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多年坚守。多年来,佛山相继实施“绿色佛山、生态城市、全民植树、美化家园”,“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及城市升级、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等绿化行动,努力建设绿色生态佛山,为佛山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关键词
依托路网搭建城市绿化主体框架
车在路上走,人如画中游。这是许多车主在穿行珠二环顺德段后的最直接感受。这条全长30多公里的高速路,呈东西走向横卧在顺德,从卫星地图上看,整条路正逐步蝶变为一条蜿蜒的“绿色走廊”。
昨日上午,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每月在顺德和广州之间往返十多回的货车司机王鑫在珠二环顺德段上放慢行驶速度。一路上,既有高楼大厦和雅致村舍,又有婆娑绿树和清澈湖面,这抑扬顿挫的城市背景宛如一部和谐的交响曲,安抚着正为送货延误而忧心的王鑫。
对顺德来说,道路不仅是“交通主动脉”,还是“城市绿干线”。去年,顺德完成广珠西线沿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碧桂路、南国路和105国道沿线绿化景观改造,总绿化面积143.19万平方米。其中,广珠西线最令人眼前一亮。整条高速路两旁不仅种植了茂盛的绿化植物,还在碧江、同江和容桂出入口营造出夏观荷塘美景、春看绿叶花海的如画风景,让顺德这个岭南水乡平添几分欧美范本。
目前,珠二环顺德段的伦教、勒流、杏坛、龙江四个出入口和沿线生态景观林带绿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各出入口的绿化建设主题鲜明,充分体现各个镇街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依托路网打造城市绿化主体框架是佛山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的特色与亮点。“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开展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着重在提高建设水平上下功夫,按照城市园林化建设标准,高规格完成佛开高速、珠二环顺德段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进一步拓宽了广佛、广三高速生态景观林带绿化建设范围,到去年底基本完成城市重要廊道绿化景观的全面升级。”市绿委办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周春生介绍,我市还积极推进城市道路“五位一体”改造,以“连片绿化提升”的高标准示范要求,完成了30条绿化示范路建设,做到绿随路建、有路皆绿、森林上路。
构建湿地生态体系
“人在林中走,鱼在水中游,鸟在耳边鸣,蝶在丛中舞”,如此怡然自得的美景在城市中心也能遇见。位于禅西的绿岛湖,以独有的千亩湖景和自然环境,成为禅城版图中的璀璨明珠。白色的拱桥、林荫下的绿道、湖边的栈道、骑行的单车和人,美景怡人心肺。
南庄月映旁的中心湖是绿岛湖片区内面积最大的湖,约有1000亩,其中的小岛树木葱郁,即为绿岛湖中的“绿岛”。随着南庄对陶瓷行业调整升级,生态环境的转变,吸引白鹭重新归来在绿岛上安家。
2008年,绿岛湖开挖蓄水,将原有的小湖、鱼塘打通相连,成为如今湖体面积1000亩、附属河网面积500亩的绿岛湖。首期公共设施投入约12亿元,包括建成环湖7公里长的休闲自行车绿道。
美丽的绿岛湖逐渐成为一家老少周末游玩的好去处。在自行车论坛、百度旅游上,不少朋友将他们的游玩经历和网友分享,俨然成为绿岛湖资深驴友。住在塔坡社区的“80后”小陈表示,绿岛湖空气好,且离家近,他隔三差五都会约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那里骑车。
佛山市民在佛山新城绿道骑行。/佛山日报记者丁铨摄
在东平河边上,“以水为脉,一河两岸”的滨江景观城市绿轴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首期建设以季华大桥为起点往北计算,建设长度约1.2公里,至紫洞大桥为止,在东平河两岸则分别建设约200米宽的绿化景观带,借助良好的生态开发为湿地公园。
实际上,作为岭南特色的“水”一直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元素。“近年来,我市按‘以河兴城、以湖兴城、湖城互动、河城互动’的思路,把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整治紧密融合,做足做好水生态文章,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林水相依的城市水系湿地生态体系。”周春生介绍,我市还积极推进西江、北江及其支流生态防护绿地和城市滨河景观带的建设,打造了潭洲水道、顺德水道、汾江河、德胜河、秀丽河等一批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滨河景观带,近30公里长的潭洲水道绿化景观带雏形初现,成为佛山最长、标准最高的滨河景观带。
实施公园化战略 让公园下乡进村
随着夜幕降临,南海里水镇的宏鹰公园开始热闹起来了。中心广场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聚集地,跳舞、耍太极、慢跑、健身的人随处可见,带着孙子来公园散步的黄姨告诉记者:“从家里到公园,10分钟都不用,很方便。”
在宏鹰公园,不仅有农耕文化区展示老一辈人的农耕工具,还有健身区、小图书馆及文化长廊记载特色传统文化。宏鹰公园作为里水镇社区公园建设的样本,去年9月正式建成启用,成了市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宏鹰公园的建成只是里水“公园化”战略的缩影。里水从2012年开始致力打造47个镇村级公园,目前已建成17个,正在建设7个,正在规划23个,生活在里水的人开始实实在在享受到“公园就在家门口”的成果。
里水水口村的水口公园环境优美。/佛山日报记者李淦摄
里水深入各个村居建公园,不仅让公园下乡进村,而且因地制宜,各有各特色,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各种公园美景。比如贤僚公园以种植8种竹子打造“竹公园”为特色,预计今年国庆前后向市民开放。
去年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启动以来,我市以建设绿色田园组团城市理念为引领,以实施“公园化”战略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将绿化建设向乡镇和村居延伸。
“通过加强规划技术指导和建立市、区两级财政补贴制度,我市大力支持和鼓励各镇街、各乡村开展有自身特色的乡村绿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村一园、一村一景等建设行动。”周春生介绍,尤其是南海区里水镇结合路边、山边、水边环境整治,推进10个生态公园建设,实现林田变景区、鱼塘变湖景、山岗变公园;顺德区以村居改造升级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对各村居内道路、河涌进行绿化提升,打造了升级版的林业生态文明村。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本月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在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中,我市将以“创森”为抓手,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和改造,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提升生态功能,努力建设绿色生态佛山,造福市民。今后4年,我市将新增12个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500个森林家园。
今后,我市将会形成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打造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生态宜居”的国家森林城市。计划到2017年,各项建设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为此,在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中,我市将着重全面构建森林生态屏障、城乡绿地、水系湿地生态、绿色生态廊道等四大生态体系,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城市绿化增量提质、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扩面、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等五大工程。此外,我市还将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管理,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并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惠民林业。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我市到2017年将新增12个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同时加快佛山植物园等林业科普公园建设,提升森林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服务和科普功能价值。
我市将统筹森林和城市绿地资源,加强城市和郊野森林公园建设,建设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发展一批郊野森林公园,并鼓励有条件的区、镇探索通过赎买形式将行政区域内生态林或风水林收归国有,建设一批镇村级森林公园,完善森林公园体系,使各区1/3以上的镇(街)拥有森林公园。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充分发掘全市湿地资源,采取水系治理、生态修复、生境营造等措施,营造以水景和湿地植物景观为主的、独特的湿地景观风貌,建设一批生态作用明显、景观价值高的湿地公园。
今后4年内,每个区要建设乡村森林家园100个以上。我市将围绕“一村一公园”的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制订“一村一策”的村庄绿化方案,整村推进村庄绿化美化,着力建设高品质的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我市还将推行以补代奖、送苗下乡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村民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栽花植草、培育苗圃,重点建设好乡村小游园、村后风水林、进村道路绿化,加强环村林带的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