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20日电 生活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这种被俗称为“沙漠鸟”或“沙鹊”的小鸟目前存世数量不足7000只,正在引起多个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鸟类专家马鸣介绍,地鸦是很少被人类了解的一种荒漠鸟类。特别是中国独有的白尾地鸦一直不为世人了解。白尾地鸦的正式定名是在1874年,模式标本产地在新疆巴楚县境内,国外称之为新疆地鸦,分布区仅限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种”和“全球狭布鸟种”,已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之中。
白尾地鸦分布区涉及新疆南部20多个县市的数百个分布地点。调查发现,白尾地鸦生活空间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沿沙漠边缘,在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沙漠中都有其踪迹。适宜栖息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40%。马鸣粗略估算白尾地鸦的数量在4100-6700只之间。很显然,分布区域的局限性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制约了白尾地鸦的种群数量,这也是其被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关注的主要原因。
据马鸣介绍,令人遗憾的是,近一百年来,所有的关于白尾地鸦的知识积累没有超出1874-1933年间外国探险家们的研究水准,国内外可查阅的文献屈指可数。对白尾地鸦比较系统的保护与研究项目的执行开始于上个世纪末。新疆地鸦研究小组先后得到香港观鸟会“中国自然保育基金”和日本野鸟会及经团联自然保护基金的支持。去年以来,野外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所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鸟盟、新疆自然保育基金和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也都开始关注地鸦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管理。
目前全世界生存的地鸦共有四种,分布地区仅限于从伊朗到蒙古这一区域,均属于荒漠物种。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的特有种是黑尾地鸦和白尾地鸦,另外两种土库曼地鸦和波斯地鸦见于中亚的几个国家。白尾地鸦属杂食性鸟类,但以昆虫为主食。
马鸣推断说,新疆应该是地鸦属的发源地。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辽宁省营口金牛山遗址发掘出地鸦胫跗骨化石。这可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一件地鸦化石,记录时代大约为更新世。可见,过去的分布范围比今天大许多。
马鸣建议进一步开展白尾地鸦的科学研究,普及民众的相关知识。通过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开展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白尾地鸦及其生活环境。 附件: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鸟类专家马鸣介绍,地鸦是很少被人类了解的一种荒漠鸟类。特别是中国独有的白尾地鸦一直不为世人了解。白尾地鸦的正式定名是在1874年,模式标本产地在新疆巴楚县境内,国外称之为新疆地鸦,分布区仅限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种”和“全球狭布鸟种”,已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之中。
白尾地鸦分布区涉及新疆南部20多个县市的数百个分布地点。调查发现,白尾地鸦生活空间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沿沙漠边缘,在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沙漠中都有其踪迹。适宜栖息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40%。马鸣粗略估算白尾地鸦的数量在4100-6700只之间。很显然,分布区域的局限性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制约了白尾地鸦的种群数量,这也是其被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关注的主要原因。
据马鸣介绍,令人遗憾的是,近一百年来,所有的关于白尾地鸦的知识积累没有超出1874-1933年间外国探险家们的研究水准,国内外可查阅的文献屈指可数。对白尾地鸦比较系统的保护与研究项目的执行开始于上个世纪末。新疆地鸦研究小组先后得到香港观鸟会“中国自然保育基金”和日本野鸟会及经团联自然保护基金的支持。去年以来,野外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所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鸟盟、新疆自然保育基金和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也都开始关注地鸦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管理。
目前全世界生存的地鸦共有四种,分布地区仅限于从伊朗到蒙古这一区域,均属于荒漠物种。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的特有种是黑尾地鸦和白尾地鸦,另外两种土库曼地鸦和波斯地鸦见于中亚的几个国家。白尾地鸦属杂食性鸟类,但以昆虫为主食。
马鸣推断说,新疆应该是地鸦属的发源地。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辽宁省营口金牛山遗址发掘出地鸦胫跗骨化石。这可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一件地鸦化石,记录时代大约为更新世。可见,过去的分布范围比今天大许多。
马鸣建议进一步开展白尾地鸦的科学研究,普及民众的相关知识。通过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开展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白尾地鸦及其生活环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