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林分改造,白云山景终现岭南特色

据广州日报报道,8年前,作为广州市市肺的白云山面临着林分景观单一、树种老化等问题。在历经了8年大规模的林分改造之后,如今,白云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供氧量增加了一倍,成为多品种、多色彩、多层次、多香味、多功能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南亚热带季风针阔混交的风景林。呈现给广州人的是“山幽、林绿、水清、气爽”的优美环境。 

  改造后白云山换新颜 

  早在1995年,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开始实施的林分改造计划,是当时广州市政府围绕“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根据当时对白云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作出的决定。整个改造历时8年,共投入资金3140万元造林2009公顷,种植树苗140余万株。
  林份改造在规划上采用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如木荷、尖叶杜英)和适应本地区生存的外来树种(黄槐、枫香等)做主调树种,与其他树种配合运用,注重从植物造景的原理出发,按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多香味、多功能的“五多”原则规划配置树木。形成了今天具有岭南特色的南亚热带季风针阔叶混交的风景林。 

  改造完成后关注养护 

  白云山林分改造经过精心规划、施工、抚育,如今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白云山管理局绿化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林份改造苗木成活率达95.87%,1997年以前种植的苗木已基本成林。1998年后种植的苗木也长势喜人,这些都使白云山森林景观季相变化丰富,生物的多样性也逐步显现,如今漫山可闻鸟鸣、可见蝶舞。今后白云山还将不断引进长寿树种和香花、开花树种,进行局部建设。
  对白云山在完成林分改造后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建议今后的研究要包括植物资源调查及科普园规划经营管理、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鸟类群落动态与生态环境建设等。

  新闻链接 

  白云山为何要进行林分改造 

  据白云山风景管理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林分改造前,白云山的林木绝大部分是1953年到1958年间种植的马尾松,一般来说,马尾松的平均寿命为40~50年,8年前,白云山的树木就已经到了老年期,呈现衰老状态,而且景观比较单一,缺乏变化,观赏价值低。此外,由于原有马尾松林卫生状况不良,容易发生大面积病虫害,是不稳定的林分。从森林的生态功能来看,针叶林净化污染、吸碳吐氧、调节气候、水土保持能力远不及阔叶林,难以充分发挥广州“市肺”的生态调节功能。因此只有靠人为工程进行优化改造。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