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明年1月1日起实施

《广东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1月27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明年1月1日起实行。条例实施后,我省全民义务植树将实行定地点、定任务、定质量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植树任务以“通知书”形式下达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绿化委员会应当根据林业发展长远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制定义务植树规划,组织林业、建设、水利、交通、铁路等有关部门制定义务植树造林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同时,每年根据国家规划和年度计划,将义务植树的任务以义务植树通知书的形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内的各单位。通知书应当明确义务植树的人数、植树地点、数量、完成时间以及其他要求。

    任务完不成第二年补种
    《条例》要求各地应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对单位和个人的义务植树情况登记造册。各单位应当按期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绿委报送义务植树登记卡,并由县级以上绿委对本年度义务植树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植树成活率不足百分之八十五的,按成活株数计算当年义务植树完成量。未完成的任务,第二年将安排补种。

    不履行义务须交纳绿化费
    《条例》规定,我省十八至六十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十八至五十周岁的女性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应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十一至十七周岁的青少年,可以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义务植树活动。对依法不承担植树义务而自愿参加义务植树的,应当予以鼓励。
    《条例》实施后,各地应当履行植树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确实不能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绿委提出申请,缴纳相当于完成义务植树任务所需的绿化费。义务植树绿化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各级绿委专款用于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并接受财政、物价、审计部门监督。义务植树绿化费的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将由省物价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义务栽植林木也要定林权
    《条例》指出,在国有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林木,归拥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所有;在集体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林木,归集体所有。尚未确认土地使用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定。林权确定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给权属证书。
    义务栽植林木的采伐、更新,变更或者改造义务建造的绿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政府安排资金用于苗木补助
    《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义务植树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苗木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义务植树所需苗木。各级人民政府绿化委员会及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因地制宜,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鼓励认种认养林木、林地和绿地
    《条例》规定,鼓励单位或者个人认种认养林木、林地和绿地,负责建设、管护和养护,并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林木、林地和绿地的认种认养不得改变产权关系。认种认养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其认种认养的绿地内增加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改变林地、绿地的性质和功能。

    新闻背景: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要求适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1982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全民义务植树具有“义务性、法定性、社会性、公益性”。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大的《决议》,1982年3月1日,广东省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当年 6月12日,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全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2年来,累计出动4.83亿人次,义务植树19.18亿株,森林覆盖率57.2%,全省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全省18岁以上的适龄公民有4550.96万人,如按每人每年4棵计算,全省每年植树18203.82万株,折合面积约113.77万亩。将占到目前每年全省造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每年我省大约有30%的18岁以上的适龄公民未履行植树义务,每年将少植树5843.82万株,折合面积约36万亩。义务植树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潜力很大。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将对多年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形成的一些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并将其中成熟的内容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以推动新时期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蓬勃开展。
    在我省,义务植树有多种形式:组织适龄公民直接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开展认种、认养、认管公共绿化用地,古树名木的管理保护,门前绿化“三包”,或不能直接参加劳动的可缴纳绿化代劳费等方式履行义务。义务植树与消灭宜林荒山、改造疏残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和绿色通道工程以及城乡绿化、群众脱贫致富得到了有机结合。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