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成效卓著的重要保障。
周生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改善生态的实践活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从1981年邓小平同志倡导,全国人大做出决议以来,已坚持了20年。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13年带头履行植树义务,有力地推动了国土绿化的进程。特别是1997年江总书记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后,全国再次掀起了绿化山河的热潮。据统计,全国累计有77.5亿多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总计义务植树375.4亿株;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7亿亩,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16.55%;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28.15%和23.67%,国土绿化正在向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目标迈进。
记者: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面对绿色增加的喜悦和沙灾、水灾、旱灾的忧患,您对我国的森林现状作何评价?
周生贤:在世界森林资源呈总体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增长,是十分来之不易的。但我国现有森林远远不能满足维护生态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分布不均。我国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4.6%,蓄积量仅为世界的2.9%,远不能满足占世界22%人口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相当一部分森林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功能很低。特别是华北、中原及黄河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森林极少,有的地区覆盖率不足1%。二是人口、经济高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过去50年,全国共消耗森林100亿立方米,相当于原有的森林几乎用过一遍;今后50年,我国森林资源至少要消耗185亿立方米,为我国现有森林总量的1.6倍。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生态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
记者:有一种说法: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处于首要地位。您认为过去的林业、现在的林业和将来的林业有什么不同,林业如何适应新形势?
周生贤:总结林业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到了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要认清林业所处的历史阶段,抓住林业的主要矛盾。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林业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林业发展必须从这个林业最大的实际出发,积极围绕解决林业的主要矛盾来动脑筋、想办法。二是要把林业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及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治理沙灾、旱灾、水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林业建设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找准切入点,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和重点,发挥最大的优势与潜力,增强目的性、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大局。三是要把林业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林业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提高、不断继续创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根据新情况,制定新政策,再造新优势,寻求新发展。
从社会经济来研究林业,我们还发现了三个变化。一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来组织安排林业工作,现在国家不需要用砍木头来搞原始积累。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消费层次发生了变化。社会消费层次正在由过去以生存消费为主,向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并存转变。提高生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从而对林业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三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立了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还提出了宏观调控的要求。林业也要根据这一新变化,推进分类经营改革。
这三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林业性质的变化、定位的变化,林业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林业部门从专业经济部门转为监督执法部门。林业工作必须实现重大转变。
记者:按照您的分析,我国现有森林很难满足经济增长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我们用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周生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今后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6%以上,需净增森林面积13.6亿亩。由于要弥补100多亿立方米的资源消耗,新成林面积至少需要达到31.9亿亩,按照原有的速度,完成这一任务需要100多年。因此,必须调整林业发展思路,构造新的林业生产布局。经过反复深入论证,国家林业局提出了“以实施六大工程为重点,带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六大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防护及自然林防护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这六大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再造秀美山川的战略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罕见,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记者:林业跨越式发展有什么具体内涵和目标?
周生贤: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森林原始利用、大规模利用和破坏、边治理边破坏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质,就是缩短在常规状态下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所需的时间,使我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讲,就是用50年的时间完成常规状态下需要100多年才能完成的生态建设任务,早日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面貌,实现山川秀美。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一。我们将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自觉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再造祖国秀美山川,最大限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在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根本利益。(《人民日报》记者彭俊)
附件:
周生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改善生态的实践活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从1981年邓小平同志倡导,全国人大做出决议以来,已坚持了20年。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13年带头履行植树义务,有力地推动了国土绿化的进程。特别是1997年江总书记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后,全国再次掀起了绿化山河的热潮。据统计,全国累计有77.5亿多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总计义务植树375.4亿株;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7亿亩,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16.55%;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28.15%和23.67%,国土绿化正在向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目标迈进。
记者: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面对绿色增加的喜悦和沙灾、水灾、旱灾的忧患,您对我国的森林现状作何评价?
周生贤:在世界森林资源呈总体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增长,是十分来之不易的。但我国现有森林远远不能满足维护生态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分布不均。我国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4.6%,蓄积量仅为世界的2.9%,远不能满足占世界22%人口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相当一部分森林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功能很低。特别是华北、中原及黄河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森林极少,有的地区覆盖率不足1%。二是人口、经济高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过去50年,全国共消耗森林100亿立方米,相当于原有的森林几乎用过一遍;今后50年,我国森林资源至少要消耗185亿立方米,为我国现有森林总量的1.6倍。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生态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
记者:有一种说法: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处于首要地位。您认为过去的林业、现在的林业和将来的林业有什么不同,林业如何适应新形势?
周生贤:总结林业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到了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要认清林业所处的历史阶段,抓住林业的主要矛盾。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林业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林业发展必须从这个林业最大的实际出发,积极围绕解决林业的主要矛盾来动脑筋、想办法。二是要把林业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及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治理沙灾、旱灾、水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林业建设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找准切入点,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和重点,发挥最大的优势与潜力,增强目的性、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大局。三是要把林业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林业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提高、不断继续创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根据新情况,制定新政策,再造新优势,寻求新发展。
从社会经济来研究林业,我们还发现了三个变化。一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来组织安排林业工作,现在国家不需要用砍木头来搞原始积累。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消费层次发生了变化。社会消费层次正在由过去以生存消费为主,向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并存转变。提高生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从而对林业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三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立了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还提出了宏观调控的要求。林业也要根据这一新变化,推进分类经营改革。
这三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林业性质的变化、定位的变化,林业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林业部门从专业经济部门转为监督执法部门。林业工作必须实现重大转变。
记者:按照您的分析,我国现有森林很难满足经济增长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我们用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周生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今后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6%以上,需净增森林面积13.6亿亩。由于要弥补100多亿立方米的资源消耗,新成林面积至少需要达到31.9亿亩,按照原有的速度,完成这一任务需要100多年。因此,必须调整林业发展思路,构造新的林业生产布局。经过反复深入论证,国家林业局提出了“以实施六大工程为重点,带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六大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防护及自然林防护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这六大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再造秀美山川的战略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罕见,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记者:林业跨越式发展有什么具体内涵和目标?
周生贤: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森林原始利用、大规模利用和破坏、边治理边破坏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质,就是缩短在常规状态下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所需的时间,使我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讲,就是用50年的时间完成常规状态下需要100多年才能完成的生态建设任务,早日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面貌,实现山川秀美。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一。我们将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自觉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再造祖国秀美山川,最大限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在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根本利益。(《人民日报》记者彭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