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县珠坑水松坑森林探险记

  在青山丽水的清新县境内,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原因,占全县三分之二面积的山林地带里,仍然存在些许具有原始森林性质的次森林或原生态自然林,这些越来越稀有的森林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需要对土地的利用,已变得相当珍贵。庆幸的是清新县委、县政府及林业部门为落实中央和国家林业政策,大都把这类森林资源划定为公益生态林,严禁滥伐乱砍和实行林业资源开发的科学控制。譬如对位于原珠坑镇占地面积达一万多亩的水松坑森林。为探其究竟,日前,记者和清新县林业局营林股的老杨等三人,前往位于原珠坑镇东南面,与笔架山林场的根竹园、三坑滩工区接壤的水松坑森林而去,作首度考察探险。在珠坑林业站推荐的两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备足干粮、水及其它登山探险工具,完成了一次险遇摔跤、滚坡、见蛇、寻龟、攀藤、迷路等“危险动作”,历八小时的“森林探险旅程”。
  我们从珠坑林业站出发,经过一条长约10公里的山坡泥土路,来到土名叫马撒尿的溪壑石桥,便见眼前山腰处飘落约三十来米的瀑布,于水潭周边泛起一阵迷蒙的水花。那种舒畅的感觉,如见裙带飞扬,好一个阿娜多姿舞影。这时开始进入林区,循着隐约可辨的被半人高野草遮掩着的山间小道跚步前行,经坪坑尾、虎坳山约一个小时,已找不到道路的方向。向导说,我们已进入人迹罕至的水松坑森林林区了。啁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仿佛进入一个鸟类的国度,然奇怪的是只闻鸟声不见其影。可能是古树参天,林荫蔽日的缘故,即便那鸟声就在你的身旁响起,仍难捕捉它的踪影。庾记者把相机定在树丫,耐心地等候了半个小时,试图捕获鸟的踪影,最终无奈放弃。向导凭鸟声介绍说,这是黄莺、白寒、白鹤、鹰、山鸡、鹧鸪、草芽鸟(土名。一种专门吃地上草芽的鸟儿)、角鸟(土名)……
  越往森林深处,攀爬越艰难。足迹之处全是厚厚的枯叶,地面不见草长,周围被连绵缠绕的老藤古树包围着,全靠向导手中一把锋利的柴刀劈出一条前进的道路。林业局的老杨是一个农林方面的专才,对森林物种很有研究。初步观测估计,从表面辨认,森林物种不少于三百种,同一个方位10平方米范围内,目测物种就有30多种,而且野生药材随处可见,如紫背天葵等。花卉类也特别,譬如生长在树干上的“禾雀花”,令人惊叹的是还发现了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某种花卉。我们所到之处没有发现任何人为的砍伐痕迹,树木均为自然生长。森林结构为复层林,且为少见的以杂木为主的三层以上的复层林。对倒伏枯萎的巨木和树头直径达2米的古树的初步分析,森林成熟期应不少于二百至三百年。向导介绍,这里常见的动物有黄獾、野猪,穿山甲、松鼠等;两栖动物有蛇、龟、石蛤等。
  好不容易登上位于林区中间地带叫虎头山的山顶,向远望去,整个林区林海苍茫、层峦叠翠。由于光线的作用,森林林相从翠绿、到深绿、到浅绿、再到灰蒙墨绿,形成一个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年代阶梯式的渐远画面。这种纯粹的自然景致,这种与时间和历史一同生长起来的森林景色,是生活在“石屎森林”里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工业化进程与环境生态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来这里看看,涉足探险、拥抱森林,或许有所感悟和认识。根据向导的指引,用望远镜看去,峡谷对面的山腰间,有一个巨大的当地人称为“老鹰岩”的溶洞口。隐约间,似有飞鹰在林海之上盘旋掠动。
  俗语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不是被老藤拌倒就是跌进枯叶的“陷阱”里,再就是给悬崖挡住了去路,不得不绕路前行。我们试图通过溪流的流水声辨别行进的方向,但潺潺水流、泉鸣声声,仿佛透过密林的隙缝,从四周不期涌至,分不清东南西北。带着一身疲惫和几处伤痕,进入水松坑坑底,即见怪石嶙峋、碧流飞瀑、幽潭流莹,有如沐浴,令人心旷神怡。用手掬起清溪泉水,横七竖八地往自家身上乱泼。清甜纯洁的山溪泉水,一个劲地从口里灌下去,全身立马增添了活力。抬腕看表,时针指向中午一时多,但已看不到直射的光线,透过密林的间隙,阳光像一把撑开的雨伞,笼罩着森林。这条坑底溪流全程约有20公里,我们沿着溪流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走出了森林。在探险考察的路程中发现,其中支溪流十多条;大小深潭约十多个;大小瀑布有四个,其中一个落差40至50米左右。
  正谓“绿野仙踪何处寻,水松坑里见奇景”。这次考察虽非科学性质的考察,但仍衷心希望社会各界和林业部门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森林物种基因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消除贫困,进而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和持续利用,探索出一条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