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三树”名扬天下——“茂名新林业”之三

   
                 江泽民手植“中华红”                千古含冤“缅茄树”
   
                    高州古荔枝群                   绿海红楼民殷实
      粤西高州有举世无双的三株古树,也有带领人民致富的新“三树”--荔枝、龙眼、香蕉。新旧三树之绝,不但在于它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在于它现实的文化意义。
                                                            三古树历史悠久
  第一株是位于城郊的缅茄树。此树每年结果一次。果子不能吃,赤黑色,成猪胆状,质硬如石,通常做刻图章或工艺品用,因果少而特别珍贵,很有艺术价值。相传是明朝时候一位官员从云南边境带两颗种子来到高州,偶然发现其中一颗丢失了,误认为是一位小丫环偷去,便将这小丫环严刑拷问,小丫环直至被打死都拒绝认罪,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小丫环死后翌年,官员院内长出一株缅茄树的幼苗,始知小丫环的无辜。幼苗茁壮成长,很快成为参天大树,一枝独秀,亭亭玉立,颇有小丫环刚正不阿的气节丰韵。每年结的缅茄子,黑中透红,晶莹坚硬,也似小丫环的气节转化繁衍。奇怪的是这种树不易在其他地方生长,因此千余年来中国仅此一株。现在,树的周围已经建起了公园,树边设栏卫护,小丫环的巨型石像矗立在旁,忧郁的表情中显出刚毅,迎风展起的水袖欲飘未飘,似在控诉着所受的冤屈,又像是在守护着宝树。
  第二株是位于观山的见血封喉树。这是一种含有剧毒元素的树。古时多用在加毒于弓箭的箭矢,如被射中,当即死亡,故有“见血封喉”之名;此外,也有作练药之用。此树生长在观山道教寺的杂树林中,并不特别显露,树杆岸然挺拔,树叶扁长尾尖,像是把把利剑,阵风吹来,沙沙作响,像是有节制地显点威风,是静谧的道观,静中有动;又像是人间仙境中含点肃杀之气,似乎太极中的柔中有刚。
  第三株是位于贡园的白糖罂古荔枝树。树龄比著名的增城挂绿树长,果熟最早,故可称岭南荔枝第一树。此树生长之地贡园,顾名思义,即古代进贡荔枝之园,可见其价值地位。相传唐代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高力士从这株树上摘下进贡的,至今对面尚有一株当年高力士拴马的树。乍见这株树即可看出它的树龄长久,饱经风霜:灰白的树干,弯弯曲曲,部分主干已经干枯,造成一个个树洞,像弯腰曲背似的,更显苍老;但每一枝树丫的转折和嫁接处,都像是个坚实有劲的拳头,使整株盘根错节、曲折起伏的老树,像是刚劲有力而有甚有艺术风姿的钢铁支架,气势非凡;尤其是在枯树杆的嫁接处,长出新的枝干和茂叶,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从中既见老枝的献身精神,又见新生代的蓬勃朝气,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和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
                                                           新“三树”引领高州经济浪潮
  整个采访过程中,这三株古树的故事和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们或可看作是高州文化的精神体现。被誉为“中国巾帼第一人”的冼夫人之后,高州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巾帼英雄,如广东历史上“第一女诗人”冯媛等。在突现人杰地灵的同时,这些人物的成功和精神,同缅茄树下小丫环的坚贞故事和精神,不是相通的么?见血封喉树,生长于道教观院内,而且是在西晋时著名道教祖师潘茂名炼丹和坐化的地点附近。它的渊源,它的形象,有意无意地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死”、“有—无”、“和—斗”的道教辩证文化精神。而高力士当年摘过荔枝的白糖罂树,对于自古以来均被称为“中国荔枝第一乡”的高州来说,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高州应以有三株古树为荣,应以三株古树所体现的高州古文化及其传统为荣。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高州更发展了三种宝树,即:荔枝、龙眼、香蕉。这三种树是高州历史悠久的著名土特产,近年这三种水果的产量、面积、质量和销量,经全国各种相关范围的权威评比,均占全国第一。以此为龙头,高州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曾获得“全国水果第一县(市)”、“全国荔枝、龙眼、香蕉之乡”、“全国首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百强县(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而成为“山区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
  2000年2月,江泽民亲临高州视察,有感于“三高”农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欣然题词:“搞好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勉励高州人民继续作出新的成绩。鼓舞和鞭策之下,高州的山区综合开发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高州非常注重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在保证用材林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环境条件和水果特性,确定临种布局,并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农户分段分片开发,全市已形成了东部根子、泗水、分界等镇的荔枝基地,中部曹江、长坡等镇的香蕉基地,西部沙田、镇江等镇的龙眼基地和北部马贵、大坡等镇的黄榄基地。与此同时,高州还积极“筑巢引凤”,引进外资进行山区开发。目前全市已有外资及股份制果园1100多个,经营面积45万亩。外资的注入,促进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经济体的形成,使得山区开发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山地产值。2003年,高州市水果种植面积达173.2万亩,总产量72.5万吨,产值27.9亿元,全市农民年人均水果收入2190元。2001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山地亩产值从17元增加到768元,居全国之冠。
                                                       三文化意义深远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一次审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地方。高州市以其名山高凉山而得名。大部分是山区地带,山峦起伏,绿水环绕。农村所有山头,均是高处种荔枝或龙眼,低处种香蕉或芒果。许多山顶建有“观荔亭”,如果在荔枝初红的时节,登高远眺,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光,随阵阵清风飘来的缕缕果香,实在是妙不可言。山腰、山脚下的龙眼树和香蕉树,也是层层叠叠,林林片片,使人想到荔枝过后,又有龙眼和香蕉的夏收盛景,依次轮现,层出不穷。这种立体的种植模式,是科学,也是文化,是生态、生产和旅游三种文化的综合体现。它同高州三株古树及其所体现的古文化和传统,是一脉相承而又有重大突破和发展的。如果说,“树”的形象和精神是“高”的话,那么,以三株古树和三种宝树为代表的高州,不正好是“名符其实”么?有如树一般高深的历史和现实文化内蕴,其前景也必然是像树那样,一年更比一年增高、不断地繁荣昌盛的。(文/彦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