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总体规划研究部副部长、博士陈勇,以“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为专题,向新闻界描绘了广州城建走上生态之旅的蓝图。
得了许多奖差距仍很大
陈勇说,“云山珠水”为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地理基底,也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但快速的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打破了广州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虽然广州市已获得迪拜人居奖最佳范例称号,也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但与“生态城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广州“云山珠水”的“小山小水”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因此必须从整个市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高度来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广州成为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体现“青山半入城”特色
在描绘广州市的“山”时,陈勇说,为了全面维护广州市域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特色,展现山水型生态城市风貌,体现“青山半入城”特色,维护提升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整合市域范围内的山体及周边地区的景观保护地带,保证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广州在已编制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将开展更大范围的山林地区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保护规划,同时通过对已有规划进行整合,形成较完整的从越秀山—白云山—南湖—帽峰山等市区周边地区山地的土地利用及景观规划。通过规划,以加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并实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
再现“六脉皆通海”景观
广州河网纵横,体现了南国水乡特色。近年来广州相继开展了以珠江水系为脉络的规划,完成了珠江口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珠江前航道及南航道的岸线利用及景观规划、市区内多条河涌的整治规划,以及流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广州拟进一步完善河流水系规划,形成完整的广州市域河流水网的系统规划,以实现对市域河流水网进行系统保护、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的目的,再现“六脉皆通海”的城市景观。
市区规划建设城市广场75个
陈勇博士还介绍说,规划生态城市尤其要重视旧城区的绿化建设,要实现公园棋布,即按服务半径500—800米规划布局城市公用绿地,力争在2003年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验收标准;到2005年建成区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要达10平方米、绿地率30%、绿地覆盖率35%。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针对目前城市广场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广场体系不完整、功能不明确,旧城区建筑密集等问题,规划部门已开展了广州市城市广场体系规划研究,建立城市广场的空间体系,建立城市广场功能体系和等级体系,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展现城市新形象。通过珠江、传统城市中轴线(云台花园—人民广场—海珠广场)、城市新轴线(东站广场—珠江新城中心广场—海心沙广场—赤港塔广场)以及环市路(火车站站前广场—花园酒店商业广场—体育中心)、中山路(陈家祠广场—人民广场—英雄广场—东山口商业广场)、先烈路(黄花岗广场—动物园—十九路军纪念广场)等道路景观带将广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建构6个广场群:白云新城广场群,火车站广场群,荔湾湖广场群,沙面、长堤广场群,烈士陵园广场群,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场群。规划在广州市区(10区)范围内建设城市广场75个,有市政广场、纪念性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其中市级城市广场25个、区级城市广场50个。(来源:《南方日报》)
附件:
得了许多奖差距仍很大
陈勇说,“云山珠水”为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地理基底,也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但快速的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打破了广州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虽然广州市已获得迪拜人居奖最佳范例称号,也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但与“生态城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广州“云山珠水”的“小山小水”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因此必须从整个市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高度来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广州成为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体现“青山半入城”特色
在描绘广州市的“山”时,陈勇说,为了全面维护广州市域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特色,展现山水型生态城市风貌,体现“青山半入城”特色,维护提升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整合市域范围内的山体及周边地区的景观保护地带,保证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广州在已编制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将开展更大范围的山林地区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保护规划,同时通过对已有规划进行整合,形成较完整的从越秀山—白云山—南湖—帽峰山等市区周边地区山地的土地利用及景观规划。通过规划,以加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并实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
再现“六脉皆通海”景观
广州河网纵横,体现了南国水乡特色。近年来广州相继开展了以珠江水系为脉络的规划,完成了珠江口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珠江前航道及南航道的岸线利用及景观规划、市区内多条河涌的整治规划,以及流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广州拟进一步完善河流水系规划,形成完整的广州市域河流水网的系统规划,以实现对市域河流水网进行系统保护、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的目的,再现“六脉皆通海”的城市景观。
市区规划建设城市广场75个
陈勇博士还介绍说,规划生态城市尤其要重视旧城区的绿化建设,要实现公园棋布,即按服务半径500—800米规划布局城市公用绿地,力争在2003年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验收标准;到2005年建成区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要达10平方米、绿地率30%、绿地覆盖率35%。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针对目前城市广场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广场体系不完整、功能不明确,旧城区建筑密集等问题,规划部门已开展了广州市城市广场体系规划研究,建立城市广场的空间体系,建立城市广场功能体系和等级体系,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展现城市新形象。通过珠江、传统城市中轴线(云台花园—人民广场—海珠广场)、城市新轴线(东站广场—珠江新城中心广场—海心沙广场—赤港塔广场)以及环市路(火车站站前广场—花园酒店商业广场—体育中心)、中山路(陈家祠广场—人民广场—英雄广场—东山口商业广场)、先烈路(黄花岗广场—动物园—十九路军纪念广场)等道路景观带将广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建构6个广场群:白云新城广场群,火车站广场群,荔湾湖广场群,沙面、长堤广场群,烈士陵园广场群,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场群。规划在广州市区(10区)范围内建设城市广场75个,有市政广场、纪念性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其中市级城市广场25个、区级城市广场50个。(来源:《南方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