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葵林受到省领导的称赞
5月9日,副省长许德立带领省环保、国土、建设、林业、统计等部门负责人及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专家,在江门市领导王南健、林崇中、陈杭及新会区领导宋波、钟志杰的陪同下,考察了位于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的南坦岛葵林。省领导及生态环境专家了解了新会葵林的现状、生态环境效益及保护情况后,对葵林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要求做好葵林的环境保护和开发对策、措施等。
早在今年3月,华南农业大学的几位植物学家来到新会区考察南坦岛葵林,称赞这样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实属少见,并充分肯定了葵林的科研价值和利用价值。据专家分析,会城南坦岛这片1500多亩的葵林,树龄已经有130——150岁,是全国惟一具有规模和上百年历史的葵林。
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葵林
从原新会南门大桥收费站经过黄克兢大桥,就可以看到目前新会惟一保存较完整的、已有百多年种植历史的南坦岛葵林,这里的葵树高大挺拔,片片葵叶象雨伞打开,从高处鸟瞰,葵林象镶嵌在新会大地上的绿翡翠,远远望去,葵林又像绿色的海洋。
据了解,新会区种植葵树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以南坦岛现存的这片葵林,规模最大、保护最好。记者进入葵林内,只见曲径通幽,树形或立或卧,有斜有曲,千姿百态,小沟纵横,时而见到鱼、虾等水生物在清澈的水沟里畅游;蚌、螺等贝壳类生物也在此“安营扎寨”;林内各种小鸟尽情欢唱,鱼、虾、水、鸟共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专家认为可以开发为科普和生态旅游基地。目前,在黄克兢大桥底进入葵林的曲折小道上,工作人员开始在两旁补种上野生芋等植物,营造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
文人雅士的创作热土
每年,到南坦岛葵林进行摄影创作的本地和外地摄影家不计其数,摄影家们喜欢用镜头捕捉葵树的婀娜多姿。苏炎煊、冯耀华、赵善积等新会的一班摄影发烧友及画家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发现了这大片葵林,他们以葵林各种美妙姿态做素材,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包括油画、木刻、摄影、国画、版画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不少作品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励。难怪这片百年老葵林被摄影爱好者和文人雅士戏称为“作品摇篮”和“创作基地”。
相关链接:
新会民间晒葵工葵盛叔的故事
说到制葵业,南坦岛曾闻名遐迩,岛上居民曾经祖祖辈辈以种葵、织葵、卖葵为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葵制业日渐式微,家家户户织葵扇的热闹场面已成为远去的一道风景。如今岛上仅剩下10多人从事葵制业,葵盛叔便是其中一位老牌的晒葵工。葵盛叔在与葵林相邻的葵制品厂上班,惟一的工作就是晒葵。
葵盛叔今年已经50岁,他从18岁开始晒葵,至今已经晒了整整32年。期间,他曾有机会外出打工,但他不愿意离开晒葵场。在那32年的日出日落中,他把一头黑发晒成花白发,把一身黄皮肤晒成黑皮肤。
葵盛叔每天要晒一万柄扇叶。晒葵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其实里面也有奥秘。葵盛叔说:“晒葵最好是晒到下午3时后开始收葵,因为趁着阳光猛烈时把葵叶收起来,葵叶还保留着阳光的暖气,把它们堆叠起来后,葵叶的颜色就会自然地变白……”当头戴草帽的葵盛叔蹲在地上把葵叶一柄一柄摊开来时,横看成行,竖看成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叠葵垛是他的“绝技”,他是南坦人公认的叠葵垛叠得最高的人。葵盛叔叠葵垛,从低到高一层一层地叠,叠到高处爬上木梯,叠到更高处就用两架木梯接驳起来,让高高的木梯斜靠在葵垛上,他像演杂技似的,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拖着葵捆,熟练地往上爬,他每跨上一步,木梯就发出吱吱的响声,葵垛也好像有轻微的摇荡。当他攀上木梯顶端,双手举起一捆葵,用力往上一扔,葵垛就牢固地叠在一起。
葵盛叔从木梯上走下来,拍拍身上的灰尘,说:“我现在还有力气叠葵,只怕日后老了没人接班。”葵盛叔的忧患源于岛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当晒葵工,因为干这一行必须耐得住清贫。
那些曾经与葵叔一起晒葵的同龄人早已转行了,他们挣了钱建了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有的甚至抱了孙子,惟独葵盛叔因为固执地留守晒葵场而挣不到钱建不起房娶不起妻,至今仍然是一条“光棍”。因为没有家室,他只好以晒葵场为家,过着与葵相依为命的日子。岛上一位村妇曾热心为葵盛叔介绍过几个对象,但女方总是嫌他没有房子。
葵盛叔32年如一日坚守着那一方晒葵地,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诱惑,他也对晒葵这一行当不离不弃,并且,他已经为这种坚守付出了代价:在晒葵的同时,他晒褪了青春的颜色,晒走了心底的新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