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林业:吸引民间资金的强磁场

    在经历了工业化对森林一次又一次的索取之后,广东林业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变革——从国家纯公益投资转为投资多元化的市场行为。广东林业已经形成产业经济。境内生态公益林、产业化的速生林、属于“三高农业”的优质果林——构成了连绵不断的生态屏障和丰富的森林资源。
               民间资本争抢 “蛋糕”
    广东省现有林地1.395亿亩,林木蓄积量达3.3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2%,林木年均生长量为1741万立方米。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造林总面积超过104万公顷。
    在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林业的格局中,境外投资商占了相当大的份额。据统计,外商直接投资大宗造林和种果项目9宗,已投入资金9408万美元,完成造林面积95万亩、种果3.4万亩。按合同规定,还有一亿多美元会继续投进。
    从1992年底开始,香港金准投资有限公司、香港嘉汉木业集团有限公司便登陆广东,瞄准了林业开发这片热土。接着,新加坡、泰国、日本的多家公司蜂拥而至,以建立独资或合作企业的形式,分别在台山、韶关、清远、汕尾、河源、阳江以及高要市、广宁县等地,纷纷“抢”下了自己的据点。
    大手笔是这些“林老大”的特点。作为首批进入我省林业投资者之一的香港嘉汉木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高要市林业发展公司成立中外合作公司,投入资金3000万美元,造林面积50万亩。到2001年10月,高要嘉耀林业公司已完成投资 500万美元,造林18万亩。最近,该公司又与云浮市云城区签订了原料林基地的10万亩租赁合同。
    本地企业的眼光也并不比外商差。广东威华水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成立的一家私营企业。他们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纤板厂的原料问题,从1998年春开始至今,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营造以尾叶桉、湿地松为主要树种的速生丰产林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他们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疏残林地,选择优良速生丰产的桉树为主要树种,投资1亿元,营造20万亩速生丰产林。今年他们又向政府递交了在全省各地继续发展120万亩计划的申请。
    另一块蛋糕被个体投资者抢到了手中。个体投资造林是近来新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至今已有50多万个体投资者加入到这个行列。其中,林业老大之一的湛江市,个体林面积已达10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4%。雷州市陈氏兄弟,从1997年开始投资种植桉树,目前已拥有8000多亩桉树林,办起了自己的木片加工厂。几年来,陈氏兄弟共投资400多万,已回收了250万元。
    电白林场80多户职工承包了9000多亩林地种植荔枝,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职工就有20多户;茂名市的个体私营造林势头很猛,个体造林面积达到230万亩,累计投入资金32.4亿元;此外,肇庆、阳江、梅州、惠州、湛江、江门、云浮等市的个体造林大户也不断涌现。
    南粤大地,满目青山。湛江的桉树速生丰产林,增城的南洋楹速生丰产林,阳春的马占相思速生丰产林等各具地方特色的速生丰产林遍布全省。
    据统计,我省林业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基本形成了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去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368亿元。  
                                                    民营林业是一支重要力量
    “当非公有制林业在全国还在争论的时候,广东的非公有制林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今后中国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条很重要的道路。”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高度评价了广东非公有制林业所取得的成绩。
    广东省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产业化这一新型的经营制度来实现“增资源、增效益,优化环境,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再创业目标,进而推动广东林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迅速提高,并带动林区农民致富。
    形成产业化的动力在于营造丰厚的市场回报,这是广东精明的一步。
    嘉耀公司副总经理卢起钉,总喜欢带着朋友到公司的山岭上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那是他们的一个聚宝盆。“这边投资环境不错。我们的赢利,是比较大的赢利。嘉汉进入内地,首先从林业开始起家,经过差不多9年,资产翻了好几番。投进2000万元,现在,整个嘉汉达到20亿元资产了。”
    一位姓曾的老板在博罗承包了100多公顷的山林,5年间共投入60多万元,现在有人拿出200万来要转包,曾老板却不屑一顾:“我的山林越长越值钱!”
    ——这是市场的力量。
    此外,还有政策的力量。广东的“林老大”们投资林业时手握多柄“尚方宝剑”:
    ——1994年4月省人大通过《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正式以立法形式决定对全省森林实行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两类经营管理,成为全国率先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省份。
    ——《广东省外商投资造林管理办法》的颁布,在全国掀开了鼓励外商造林的第一页;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的出台,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
    ——以实施省人大议案的形式,加快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建设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又是第一例。
    广东各级政府为了广东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生产林业这种“特殊商品” 的利益分配进行了务实的调整。
    “各地在安排采伐限额指标时,对商品林中的速生丰产林、外商投资造林、低产林改造等需要采伐林木的,要优先安排。” 为了顾及林业投资者的利益,省政府专门发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对规模在2500亩以上的各种非公有制林场,经省林业税务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享受国有林场在税收、采伐指标、木材自销经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一次造林达到1000亩以上的个人、10000亩以上的企业(国有、集体、私营),经省、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报同级财政审批后,可享受与外商在育林金、维简费返还方面的同等优惠政策。” 省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无疑给予了这些非公有制造林的外商、企业、个体户极大的鼓舞和投资信心。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也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简化林地转让、租赁手续,稳定经营权,扶持信贷资金,补助种子、苗木或容器育苗袋,减免部分税费等,使得广大投资者投资林业真正有利可图,使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相得益彰。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邓惠珍说,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商品林发展应完全放开,对商品林区的新造林、经济林、木本药材、木本花卉以及林产加工等具有竞争性的领域,要大胆引入民营机制,使国有经济成分逐渐退出,政府管制应逐步减少,让民营林业得到充分发展,使民营林业真正成为广东林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全省已建成商品林基地面积3440万亩、现有从事木材加工经营的单位21300多个、传统产业家具制造企业4000多家。去年全省家具出口创汇27.7亿美元,占全国家具出口创汇的50.6%。我省还是全国木片出口的第一大省,全省现有木片加工厂29家,年生产能力85万吨;现有松香加工企业80多家,年生产能力28万吨,出口创汇排全国第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