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昨天,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翊为组长的专家评审组对《广州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评审,专家组认为,该规划成果达到了国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可以作为城市专项规划的成果,提交市政府审批。这样,广州第一个声调绿地系统规划在不久后将正式出台,未来20年内的广州造绿蓝图徐徐展开。广州市副市长李卓彬出席了评审会。
由市政园林局、市规划局等部门组织编写的《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文稿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规划、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在广州7434.4平方公里的市域(包括十个行政区和两个县级市)上,未来的城市空间将是“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形城市”在此基础上,广州城市绿地系统划建设的目标是“翠拥花城”、基本思路为:积极发展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偏离带,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努力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格局,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居住和国际化、生态型化南中心城市。
城市风廊降低热岛效应
在中心城区(八区,不包括花都区、番禺区)的东南部的季风通道地区,规划预留控制和建设巨型绿心,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新造——南村——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等,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同时,沿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地,使用权之成为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条件的导风廊道。
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拓展城市公共绿地,使城市居民出户500~800米之内就能进入公园游憩。根据规划,市属各区都要建设2~3个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每个行政街、镇区要建设一个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公园;到规划期末各类公园总数要达到200个。
在市区西北和东北部,规划以现有林业资源为依托,建设水源保护区和森林游憩区。在南部平原水网地区,大力推动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与生万言书果林区的建设,使用权之成为城市的南片绿洲。
市域绿色系统布局结构
一条“区域生态环廊”:将包围广佛都市圈,它将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禹、东缥)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 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生态环廊。
三纵四横生态廊道:区域绿化隔离带。
西部生态廊道 南起洪奇滴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 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
中部生态廊道 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
东部生态因自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 北部山林地区。
江高——新塘生态因自沿华南路 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 隔离带向东延伸至新塘南岗组团东北部 山林地区。
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 以珠江前,后航道及滨江绿化带为主,中珠 江向东西延伸。
钟村——莲花山生态问道西起大 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大石飘峰山、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
沙湾——海欧岛生态阳江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
中心城区绿地布局模式可概括为:“一带两轴,三块四环;绿心南踞,绿廊导风;公园棋布,森林围城;组团隔离,绿环相扣。”
“一带”:沿珠江两岸开辟30-80米宽度的绿化带,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体现滨水城市的景观风貌。
“两轴”:即沿着新J老城市发展轴集中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形成两条城市绿轴。其中,老城区的绿轴宽度为50-100米, 新城区绿轴宽度为100~200米。
“三块”:即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 三大块楔形绿地,即白云山风景区、海珠区万亩果园和芳村生态农业花卉生产区。
“四环”:主要快速路沿线建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组团隔离带和绿环风廊。内环路10~30米、外环路30~50米、华南快速干道及广园东50~100米、北二环高速路300~500米。
新建四个自然保护区
大封门——大岭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主体为亚热带常阔叶天然林和国家级 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
北星自然保护区。保护主体为亚热带常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长颈长尾雉、大壁虎、小灵猫等珍稀动物。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有保存较好的亚热带绿阔叶林、高山自然灌木林和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
番禺新垦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主体为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等。
附件:
由市政园林局、市规划局等部门组织编写的《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文稿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规划、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在广州7434.4平方公里的市域(包括十个行政区和两个县级市)上,未来的城市空间将是“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形城市”在此基础上,广州城市绿地系统划建设的目标是“翠拥花城”、基本思路为:积极发展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偏离带,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努力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格局,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居住和国际化、生态型化南中心城市。
城市风廊降低热岛效应
在中心城区(八区,不包括花都区、番禺区)的东南部的季风通道地区,规划预留控制和建设巨型绿心,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新造——南村——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等,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同时,沿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地,使用权之成为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条件的导风廊道。
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拓展城市公共绿地,使城市居民出户500~800米之内就能进入公园游憩。根据规划,市属各区都要建设2~3个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每个行政街、镇区要建设一个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公园;到规划期末各类公园总数要达到200个。
在市区西北和东北部,规划以现有林业资源为依托,建设水源保护区和森林游憩区。在南部平原水网地区,大力推动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与生万言书果林区的建设,使用权之成为城市的南片绿洲。
市域绿色系统布局结构
一条“区域生态环廊”:将包围广佛都市圈,它将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禹、东缥)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 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生态环廊。
三纵四横生态廊道:区域绿化隔离带。
西部生态廊道 南起洪奇滴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 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
中部生态廊道 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
东部生态因自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 北部山林地区。
江高——新塘生态因自沿华南路 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 隔离带向东延伸至新塘南岗组团东北部 山林地区。
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 以珠江前,后航道及滨江绿化带为主,中珠 江向东西延伸。
钟村——莲花山生态问道西起大 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大石飘峰山、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
沙湾——海欧岛生态阳江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
中心城区绿地布局模式可概括为:“一带两轴,三块四环;绿心南踞,绿廊导风;公园棋布,森林围城;组团隔离,绿环相扣。”
“一带”:沿珠江两岸开辟30-80米宽度的绿化带,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体现滨水城市的景观风貌。
“两轴”:即沿着新J老城市发展轴集中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形成两条城市绿轴。其中,老城区的绿轴宽度为50-100米, 新城区绿轴宽度为100~200米。
“三块”:即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 三大块楔形绿地,即白云山风景区、海珠区万亩果园和芳村生态农业花卉生产区。
“四环”:主要快速路沿线建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组团隔离带和绿环风廊。内环路10~30米、外环路30~50米、华南快速干道及广园东50~100米、北二环高速路300~500米。
新建四个自然保护区
大封门——大岭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主体为亚热带常阔叶天然林和国家级 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
北星自然保护区。保护主体为亚热带常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长颈长尾雉、大壁虎、小灵猫等珍稀动物。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有保存较好的亚热带绿阔叶林、高山自然灌木林和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
番禺新垦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主体为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