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桃花水母 |
水中飘浮的桃花水母 |
![]() |
![]() |
桃花水母 |
桃花水母就生活于峭壁环绕的一汪清水中 |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这首古诗里提到的“桃花鱼”就是桃花水母,这种历史比恐龙还要早的漂亮的观赏水生物又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这个十五亿年前就已诞生的极度濒危物种,10月5日突然出现在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如朵朵桃花般盛开,神秘、柔弱、美丽,带给在场的人们异样的惊喜和震撼。
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根据一位热心的湛江水产学者的来信,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并经过有关专家的初步考察和研究,终于证实这就是号称 “水生物活化石”的——桃花水母。
在埕头瀑布底的水潭中发现的桃花水母群,约有成百上千只,呈透明伞状,中央是十字状骨架,大的直径约2厘米,小的直径约1厘米。由于状如桃花,所以我国古代又俗称其为“桃花鱼”。据考究,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级的无脊椎物,属刺胞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
观赏大峡谷桃花水母的最佳时机是光线充足的时候,每天当太阳光直射水潭时,这些奇妙的小动物就仿佛刚刚睡醒一般从潭底翩翩浮上水面,场面极为美丽。
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
据专家介绍,该物种最早诞生于距今15亿年前。绝大部分水母都生活在海水里,而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是极其珍贵的种群。由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该物种已濒临灭绝。迄今世界上发现11种淡水水母,除日本伊氏、英国索川外,其余9种在我国。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水中不能含有任何有毒物质,生长最佳环境是无污染、人为痕迹少的酸性水质,水温不得高于35摄氏度。假如该地区水质遭受污染或破坏,这些脆弱的小动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有可能在数日之间灭绝。
专家称,该物种在我国只有零星发现,在乳源大峡谷出现这样多的数量目前为国内少见。在乳源大峡谷中发现进化了十多亿年的珍稀物种,足以证明大峡谷的峭壁、地壳已形成达十多亿年之久,这一地域地质极其古老,富有研究价值。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已组织开展科研并加强巡护
桃花水母的发现,是大峡谷拥有珍贵的自然、文化、科研资源,有关部门应处理好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开发旅游而导致这一珍贵物种受影响、破坏,甚至灭绝。桃花水母珍贵有三个原因:极高的人文价值、极高的科研价值、极高的观赏价值。桃花水母以自身独特的生命形式记录着地球生命发展历程,它本身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前,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已安排了专人在水潭边看护桃花水母,禁止游客捕捞,并劝说游客不要将垃圾杂物投入水中。管理处还在周围设立了有关桃花水母的宣传牌,并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联系,以期研究这一珍稀自然资源。
桃花水母是否全新品种尚待确认
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徐剑说,乳源发现的这种水母在基本特征上已可以确认就是珍贵的桃花水母。但这种水母与目前资料记载的水母却也有着明显不同特征。
据悉,目前有记载的我国9种桃花水母直径大小均不超过24毫米,而乳源发现的水母却达到28-29毫米。新发现的水母边缘触手数目有长有短,其中长触手有36-38条、中触手有32-34条、短触手达240-260条之多,与记载的其他水母也不同。此外,一般淡水水母边沿上的“平衡囊”都是呈管状或长管状,但徐院长却通过研究仪器发现,乳源水母却呈“乳突状”。
因此,生长于乳源大峡谷的水母很有可能是一种全新品种的淡水桃花水母。但这一观点尚待学者们用细胞生物学、基因研究来进一步确认。
名词解释: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有几亿至十几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迄今世界上发现11种淡水水母,除日本伊氏、英国索川外,其余9种都在我国。桃花水母物种已濒临灭绝。2002年3月在四川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上,桃花水母已被列为“极危动物”。
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远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就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的最早记录。清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曾这样细致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
关于桃花水母,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王昭君远嫁塞外之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在今四川姊归)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潸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