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筑起三道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三道沿海生态屏障的建立,让广东省湛江市干旱、风沙、海潮对全市生产生活的影响明显减少。
    湛江市沿海过去荒沙千里,植被稀少。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开展植树造林,收到了初步效益。在“十年绿化广东”之际,湛江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彻底根治风沙、干旱、海潮的危害,必须发动群众大面积植树造林,并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于是,市领导与林业局的科技人员,深入沿海调查研究,决定营造三道生物防线,有效抵御自然灾害。
    第一道是红树林防浪护堤林。过去在雷州半岛海岸滩涂上潮水所及的地方,天然生长着1万多公顷红树林。红树林对保护海洋、净化海水、养育浅海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文革”期间,为海造田破坏了大部分红树林,目前仅剩下5800公顷,使295公里海堤及1万多公顷农田受到海潮的威胁。于是他们用6年时间,将1.75万公顷滩涂全部种上了红树林。今年1月11日,湛江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被批准加入拉姆萨公约组织,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道是木麻黄防风固沙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湛江市1500多公里海岸沙滩上,已陆续种下了木麻黄沿海防风固沙林45万亩。
    第三道是桉树和木麻黄农田林网。近年来,在沿海地区的农田周围营造了农田防护林网共2188公里,公路林带3500多公里,保护农田100多万亩。
    在沙荒上营造起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带,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吴川是林业局测定:吴阳镇4年生木麻黄株高12米,林带背风面树高25倍至30倍范围内风速降低50%左右。粮食亩产量从造林前135公斤上升到现在的500多公斤。由于林带滞沙,还向海边扩大造林地2500亩。昔日风沙为害甚烈的南三岛,过去内年从外地运入燃料柴草2.1万多吨,现在采集枯枝落叶除自用外,每年可向外地出售2.5万多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