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围城,绿色屏障,天然氧吧,这是人们崇尚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的人居佳境。总投资约2400万元的梅州城区10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今春起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决定,用4年时间把梅城周围群山建成拥有六大功能区域的绿色屏障。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四季花香、万壑鸟鸣的森林围城迷人景象将逐渐形成,彰显出梅城秀丽山川、满城绿韵的优越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六大功能区域
梅州城区环绕着10.57万亩群山,分布在83块山地,总长50公里。2004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梅州城区周围十万亩群山规划重点生态保护区的通知》。市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专家教授们一起,踏遍逶迤群山,科学勘查规划。经过精心调研,反复论证,于去年夏季出台了《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后,决定在2006年春起全面实施。该方案因地制宜地对森林围城工程进行了科学规划,划分成六大功能区域:
——彩林长廊区。位于城区西北部,东起梅县城东石月,经梅江区城北扎田、岭上、黄明、新田,西至梅县扶大三葵,以叶、花、果、干、形、色相结合的树种为主,面积30779亩。
——市民健身区。位于城区东部,北起梅县城东书坑,南至梅江区金山周溪、龙丰、黄坑所辖地段,面积26109亩,选择能促进形成花、香、色、美、果、树、藤、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物种。
——泮坑旅游区。位于城区东南部,属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坪上、东升村辖区,面积24682亩,以人工常规补植改造为主,促进林分质量提高。
——松涛森林区。位于城区南部梅县程江镇浒洲,面积5916亩,以封育为主,郁闭度小于0.4的林分适度补植乡土树种,以改变林分树种结构。
——乡土树种繁育区。位于城区东南部西阳龙坑、莆田地段,面积15721亩,以培育乡土树种 ——鸟类栖息区。位于城区东南部教育基地周围的山地,面积2005亩,树种选择以婆娑密冠、利于飞禽建巢筑窝的高大乔木、竹类为主。
三方共同实施,四年全面完成
据了解,森林围城工程由市直单位、梅县、梅江区三方分别承担任务。市直单位承担梅江区地段彩林区除荒山外的低、中、重造改面积7046亩和健身区的梅江区地段11693亩以及鸟类区的1710亩,合计承担任务20448亩。梅县完成辖区内改造面积15501亩。梅江区完成彩林长廊区荒山迹地造林面积3483亩,泮坑旅游区的荒山迹地造林面积234亩和低效林分改造面积999亩、中效林分改造面积140亩、重点区域林分改造面积1701亩,合计应完成营造林任务6557亩。
这一工程分成四大项目:一是营造林项目,面积42505亩;二是生物防火林带项目,新开110公里,每年抚育280公里;三是完善森林管护与宣传,建立一支52人的森林管护队伍进行全面护林,竖立宣传牌匾106块;四是修造施工作业便道300公里。对42505亩营造林项目,根据林分现状划分为四种林分类型,按照四大林分类型设计四种造林形式。一是全面造林。即对荒山、迹地进行全面造林,面积5157亩;二是低效林分改造,即对郁闭度小于4的林分进行改造,面积2308亩;三是中效林分改造,即对郁闭度4—6的林分进行改造,面积11421亩;四是重点区域林分改造,即对城区易视山体,郁闭度大于6的纯松林进行改造,面积23619亩。
设计方案分4年实施,2006年完成0.31万亩,2007年1.69万亩,2008年1.35万亩,2009年0.9万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功能区森林培育目的和完善健全食物链,创造生物物种生存的优越条件进行选择物种,以长寿、常绿、花、香、果、色、荫并举的乡土树种作当家树种,适量引进良种栽培,加快树种结构调整,促进林分质量的提高。
梅城周围森林系统不断完善
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3年多来,梅城周围群山的森林系统不断完善。10万亩群山绿化行动广泛开展,绿色长廊不断延伸——
在百岁山一带林区,建立了桂花园、白玉兰园等特色园,并对林相进行了改造,种植了一批优良的阔叶树种。在天伯公林区,建立了3000亩的林分改造试点,精心选择优良阔叶树,采取大穴、大苗、大肥进行高标准造林,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梅江区城北镇岭上村,对3000亩火烧迹地按标准全部完成了打穴备耕任务,并培育优质阔叶树苗28万株以满足造林需要。在梅县新县城梅花山森林公园,全面套种了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改造了纯松林。
与此同时,森林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不断完善。聘请31名专职护林员成立了梅城群山护林队,落实管护措施、责任、面积和范围,对梅州城区周围十万亩群山进行重点保护。在群山起伏的林区里,开设了交错有序的生物防火林带,长达20公里。
群策群力集腋成裘描绘宏图
据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城区围城群山生态功能等级不高,更难言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建设、改造和保护10万亩群山,任务非常艰巨。市委书记刘日知指出,实施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必须坚持 “只种不砍”和社会筹资、专业队伍造林的原则。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付诸实施亟需群策群力,集腋成裘,共襄义举。
围城森林经保护、改造、建设三到五年后,将不见荒山,群山皆绿,围城群山森林郁闭度由93%提高到95%,针阔混交林面积由原来的1.37万亩增加到3.77万亩,提高179个百分点,纯松林面积将减少45个百分点,最有效地提高林分质量。届时,梅州城区周围十万亩群山将成为融健身、科普、观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围城绿色屏障,打造成一个冬阻寒潮、夏调城温,生态功能齐全、稳定的围城森林生态体系。梅州城区将创造出功能齐全、稳定、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附件:
科学规划六大功能区域
梅州城区环绕着10.57万亩群山,分布在83块山地,总长50公里。2004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梅州城区周围十万亩群山规划重点生态保护区的通知》。市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专家教授们一起,踏遍逶迤群山,科学勘查规划。经过精心调研,反复论证,于去年夏季出台了《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后,决定在2006年春起全面实施。该方案因地制宜地对森林围城工程进行了科学规划,划分成六大功能区域:
——彩林长廊区。位于城区西北部,东起梅县城东石月,经梅江区城北扎田、岭上、黄明、新田,西至梅县扶大三葵,以叶、花、果、干、形、色相结合的树种为主,面积30779亩。
——市民健身区。位于城区东部,北起梅县城东书坑,南至梅江区金山周溪、龙丰、黄坑所辖地段,面积26109亩,选择能促进形成花、香、色、美、果、树、藤、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物种。
——泮坑旅游区。位于城区东南部,属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坪上、东升村辖区,面积24682亩,以人工常规补植改造为主,促进林分质量提高。
——松涛森林区。位于城区南部梅县程江镇浒洲,面积5916亩,以封育为主,郁闭度小于0.4的林分适度补植乡土树种,以改变林分树种结构。
——乡土树种繁育区。位于城区东南部西阳龙坑、莆田地段,面积15721亩,以培育乡土树种 ——鸟类栖息区。位于城区东南部教育基地周围的山地,面积2005亩,树种选择以婆娑密冠、利于飞禽建巢筑窝的高大乔木、竹类为主。
三方共同实施,四年全面完成
据了解,森林围城工程由市直单位、梅县、梅江区三方分别承担任务。市直单位承担梅江区地段彩林区除荒山外的低、中、重造改面积7046亩和健身区的梅江区地段11693亩以及鸟类区的1710亩,合计承担任务20448亩。梅县完成辖区内改造面积15501亩。梅江区完成彩林长廊区荒山迹地造林面积3483亩,泮坑旅游区的荒山迹地造林面积234亩和低效林分改造面积999亩、中效林分改造面积140亩、重点区域林分改造面积1701亩,合计应完成营造林任务6557亩。
这一工程分成四大项目:一是营造林项目,面积42505亩;二是生物防火林带项目,新开110公里,每年抚育280公里;三是完善森林管护与宣传,建立一支52人的森林管护队伍进行全面护林,竖立宣传牌匾106块;四是修造施工作业便道300公里。对42505亩营造林项目,根据林分现状划分为四种林分类型,按照四大林分类型设计四种造林形式。一是全面造林。即对荒山、迹地进行全面造林,面积5157亩;二是低效林分改造,即对郁闭度小于4的林分进行改造,面积2308亩;三是中效林分改造,即对郁闭度4—6的林分进行改造,面积11421亩;四是重点区域林分改造,即对城区易视山体,郁闭度大于6的纯松林进行改造,面积23619亩。
设计方案分4年实施,2006年完成0.31万亩,2007年1.69万亩,2008年1.35万亩,2009年0.9万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功能区森林培育目的和完善健全食物链,创造生物物种生存的优越条件进行选择物种,以长寿、常绿、花、香、果、色、荫并举的乡土树种作当家树种,适量引进良种栽培,加快树种结构调整,促进林分质量的提高。
梅城周围森林系统不断完善
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3年多来,梅城周围群山的森林系统不断完善。10万亩群山绿化行动广泛开展,绿色长廊不断延伸——
在百岁山一带林区,建立了桂花园、白玉兰园等特色园,并对林相进行了改造,种植了一批优良的阔叶树种。在天伯公林区,建立了3000亩的林分改造试点,精心选择优良阔叶树,采取大穴、大苗、大肥进行高标准造林,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梅江区城北镇岭上村,对3000亩火烧迹地按标准全部完成了打穴备耕任务,并培育优质阔叶树苗28万株以满足造林需要。在梅县新县城梅花山森林公园,全面套种了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改造了纯松林。
与此同时,森林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不断完善。聘请31名专职护林员成立了梅城群山护林队,落实管护措施、责任、面积和范围,对梅州城区周围十万亩群山进行重点保护。在群山起伏的林区里,开设了交错有序的生物防火林带,长达20公里。
群策群力集腋成裘描绘宏图
据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城区围城群山生态功能等级不高,更难言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建设、改造和保护10万亩群山,任务非常艰巨。市委书记刘日知指出,实施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必须坚持 “只种不砍”和社会筹资、专业队伍造林的原则。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付诸实施亟需群策群力,集腋成裘,共襄义举。
围城森林经保护、改造、建设三到五年后,将不见荒山,群山皆绿,围城群山森林郁闭度由93%提高到95%,针阔混交林面积由原来的1.37万亩增加到3.77万亩,提高179个百分点,纯松林面积将减少45个百分点,最有效地提高林分质量。届时,梅州城区周围十万亩群山将成为融健身、科普、观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围城绿色屏障,打造成一个冬阻寒潮、夏调城温,生态功能齐全、稳定的围城森林生态体系。梅州城区将创造出功能齐全、稳定、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