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珠海的客人都会赠言:珠海真美。蓝天、碧水、青山,自然赋予了珠海纯朴的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珠海的一块金字招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茂密的森林造就了珠海大的生态环境框架。我市森林分布于滨海和城市中心城区及各乡镇。登高远望,山景、海景和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漫步珠海,满目翠绿。道路绿化,街头小景,特别是城市以绿色山头分割成一个个组团,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徜徉在绿的海洋中。绿色,让珠海增添了几分妖娆。
绿色,是珠海的品牌
一位在珠海从事园林绿化工作近20年的工作者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珠海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现在的花园式海滨城市,虽然有上天的眷顾,给予珠海那么好的自然条件,但更离不开珠海人的环境意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始终坚持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断加大城市绿化投入,保持城市绿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城市绿化总量适宜、绿地分布合理、植物种类多样、市容景观优美,初步形成良好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改观,城市景观面貌不断改善。
为巩固和发展园林城市成果,我市结合市容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积极营造城区生态环境。以迎接澳门回归祖国为契机,我市拆除临时建筑和对违章建筑160多公顷进行复绿,对城区闲置地进行绿化,以上共新增绿地400多公顷;并且提出每年改造一条道路,迎宾南路、九洲大道、景山路、人民东路的改造,有效提升了道路两旁及街边绿化档次,营造出特色园林景观路;同时,加快城市公园及小游园的建设。2002年,市政府决定将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修复完善市政烂尾路13条,植树1500多株;对部分停建深基坑回填绿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耗资2亿多元关闭了194个采石场,恢复裸露山体植被900多公顷,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从2000年起,市政府每年拨出120万元专款用于红树林建设,使已受破坏不足33公顷的淇澳岛红树林,如今恢复增至533.3公顷。我市还通过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林”、“三八林”、“青年林”、“友谊林”、“同心林”等义务植树活动,共完成义务植树432万株,年人均完成义务植树5株,从而营造了一道道绿色屏障,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2000年,市政府批准新增森林公园6个,使我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个数由原来3个增至9个,面积由原来11060公顷增至18018公顷,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11.96%。各区还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小区规划建设,至今各级设立的自然保护小区181个,面积2088.20公顷。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生态家园”十年植树绿化工程的决定,以创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周围山体、水体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市周围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营造城市“绿环”;建设城市滨河绿化带和园林景观路,在城市进出口的公路、江河两岸强化生态功能,建设融绿化、美化、安全为一体的绿化通道,形成城市“风光带”;提高城市中心区和老城区的绿地率,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逐步实现“城市在森林里,森林在城市中”的目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珠海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1998年更是赢得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绿色,在逐渐减退
我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之后,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92年实现全市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增长,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整体上来讲,我市生态状况还比较脆弱,改造生机不足,生物缺乏多样性,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绿量虽大,但公共绿地的文化内涵不足,公园少;同时,工业经济高增长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树种结构不合理,林木退化严重。我市多数林木是1990年前后种植的,当年,为了绿化达标,基本上都是种植大叶相思、松树等速生先锋树种,现已面临严重的退化现象,这种现象有恶化的趋势,部分高山远山已再现荒山,加上乱挖山取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如不进行林相改造,我市有可能面临出现光头山。
另一方面,为了加速我市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斗门、金湾区存在严重的违法乱挖山占用林地的现象,不仅造成山体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而且群众怨声载道。因此要加大宣传,不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而牺牲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所以要坚决杜绝和关闭违法的采石取土场,并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茂密的森林造就了我市大的生态环境框架,极具建立森林公园的条件,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招商的热点,但由于缺乏投入,我市森林生态旅游建设仍处于批而不建的初级发展阶段。同时,区、镇、村三级生态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对称。
而目前我市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下降,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而每年新增的绿地比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2002年至2004年,3年新增绿地50多万平方米,每年新增绿地对于新增人口来说人均不足1平方米;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开发也导致许多绿地遭受破坏,因而削减了绿地的增长幅度,2002年至2004年,3年间我市因开发而减少绿地达20多万平方米。
这一系列与珠海生态发展不相符的窘迫局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绿色,永恒的主题
珠海的园林绿化曾经有过辉煌,无论是人均绿地面积,还是绿化覆盖率都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如今虽然仍在全国前列,但已有不少城市正在赶超甚至已经超过珠海的水平。如中山市,在短短几年间,绿地率由21%猛增到33%以上。并提出了到2008年城区城市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的目标。而深圳市,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并提出建设高品味的文化生态城市目标,现正在申报“全国绿化模范城”。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年是珠海的“生态建设年”,《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即将出炉。通过规划的实施,将珠海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针对目前人均公共绿地偏少的现状,我市从今年开始将大规模开展公园建设,把自然山体、傍山绿地改造成森林公园。现今已经纳入规划进行改造的有“凤凰山森林公园”、“黄杨山森林公园”、“海天公园”(原生态家园)等;同时,还将原已批为房地产用地的15块共计17万多平方米的空地改造成“街头绿地”或“社区公园”。如电大对面的一块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空地,现如今可谓是处在黄金地段,市政府决定将其建成“人民公园”(暂定名)。这15个“街头绿地”或“社区公园”将在今年内完成。此外,我市还将大规模建设林荫大道,今年准备投资600多万元在12条道路上建设行道树,与原来的行道树形成合理布局,以遮荫为主。
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珠海明确了发展目标,在2010年,实现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14平方米;2020年,实现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2%,人均公共绿地18平方米,并且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19个,市民户外200米半径内有一块4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500米半径内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2000米半径内有一块3公顷以上的绿地,形成与海滨花园城市和旅游名城目标相适应的复合式、立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和环境氛围。
按照珠海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珠海将建成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营造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氛围,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生态文明。使珠海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香港、澳门的绿色生态家园,并为其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及生态悠闲地。 附件:
漫步珠海,满目翠绿。道路绿化,街头小景,特别是城市以绿色山头分割成一个个组团,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徜徉在绿的海洋中。绿色,让珠海增添了几分妖娆。
绿色,是珠海的品牌
一位在珠海从事园林绿化工作近20年的工作者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珠海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现在的花园式海滨城市,虽然有上天的眷顾,给予珠海那么好的自然条件,但更离不开珠海人的环境意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始终坚持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断加大城市绿化投入,保持城市绿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城市绿化总量适宜、绿地分布合理、植物种类多样、市容景观优美,初步形成良好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改观,城市景观面貌不断改善。
为巩固和发展园林城市成果,我市结合市容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积极营造城区生态环境。以迎接澳门回归祖国为契机,我市拆除临时建筑和对违章建筑160多公顷进行复绿,对城区闲置地进行绿化,以上共新增绿地400多公顷;并且提出每年改造一条道路,迎宾南路、九洲大道、景山路、人民东路的改造,有效提升了道路两旁及街边绿化档次,营造出特色园林景观路;同时,加快城市公园及小游园的建设。2002年,市政府决定将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修复完善市政烂尾路13条,植树1500多株;对部分停建深基坑回填绿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耗资2亿多元关闭了194个采石场,恢复裸露山体植被900多公顷,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从2000年起,市政府每年拨出120万元专款用于红树林建设,使已受破坏不足33公顷的淇澳岛红树林,如今恢复增至533.3公顷。我市还通过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林”、“三八林”、“青年林”、“友谊林”、“同心林”等义务植树活动,共完成义务植树432万株,年人均完成义务植树5株,从而营造了一道道绿色屏障,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2000年,市政府批准新增森林公园6个,使我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个数由原来3个增至9个,面积由原来11060公顷增至18018公顷,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11.96%。各区还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小区规划建设,至今各级设立的自然保护小区181个,面积2088.20公顷。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生态家园”十年植树绿化工程的决定,以创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周围山体、水体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市周围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营造城市“绿环”;建设城市滨河绿化带和园林景观路,在城市进出口的公路、江河两岸强化生态功能,建设融绿化、美化、安全为一体的绿化通道,形成城市“风光带”;提高城市中心区和老城区的绿地率,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逐步实现“城市在森林里,森林在城市中”的目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珠海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1998年更是赢得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绿色,在逐渐减退
我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之后,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92年实现全市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增长,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整体上来讲,我市生态状况还比较脆弱,改造生机不足,生物缺乏多样性,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绿量虽大,但公共绿地的文化内涵不足,公园少;同时,工业经济高增长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树种结构不合理,林木退化严重。我市多数林木是1990年前后种植的,当年,为了绿化达标,基本上都是种植大叶相思、松树等速生先锋树种,现已面临严重的退化现象,这种现象有恶化的趋势,部分高山远山已再现荒山,加上乱挖山取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如不进行林相改造,我市有可能面临出现光头山。
另一方面,为了加速我市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斗门、金湾区存在严重的违法乱挖山占用林地的现象,不仅造成山体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而且群众怨声载道。因此要加大宣传,不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而牺牲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所以要坚决杜绝和关闭违法的采石取土场,并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茂密的森林造就了我市大的生态环境框架,极具建立森林公园的条件,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招商的热点,但由于缺乏投入,我市森林生态旅游建设仍处于批而不建的初级发展阶段。同时,区、镇、村三级生态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对称。
而目前我市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下降,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而每年新增的绿地比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2002年至2004年,3年新增绿地50多万平方米,每年新增绿地对于新增人口来说人均不足1平方米;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开发也导致许多绿地遭受破坏,因而削减了绿地的增长幅度,2002年至2004年,3年间我市因开发而减少绿地达20多万平方米。
这一系列与珠海生态发展不相符的窘迫局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绿色,永恒的主题
珠海的园林绿化曾经有过辉煌,无论是人均绿地面积,还是绿化覆盖率都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如今虽然仍在全国前列,但已有不少城市正在赶超甚至已经超过珠海的水平。如中山市,在短短几年间,绿地率由21%猛增到33%以上。并提出了到2008年城区城市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的目标。而深圳市,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并提出建设高品味的文化生态城市目标,现正在申报“全国绿化模范城”。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年是珠海的“生态建设年”,《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即将出炉。通过规划的实施,将珠海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针对目前人均公共绿地偏少的现状,我市从今年开始将大规模开展公园建设,把自然山体、傍山绿地改造成森林公园。现今已经纳入规划进行改造的有“凤凰山森林公园”、“黄杨山森林公园”、“海天公园”(原生态家园)等;同时,还将原已批为房地产用地的15块共计17万多平方米的空地改造成“街头绿地”或“社区公园”。如电大对面的一块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空地,现如今可谓是处在黄金地段,市政府决定将其建成“人民公园”(暂定名)。这15个“街头绿地”或“社区公园”将在今年内完成。此外,我市还将大规模建设林荫大道,今年准备投资600多万元在12条道路上建设行道树,与原来的行道树形成合理布局,以遮荫为主。
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珠海明确了发展目标,在2010年,实现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14平方米;2020年,实现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2%,人均公共绿地18平方米,并且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19个,市民户外200米半径内有一块4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500米半径内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2000米半径内有一块3公顷以上的绿地,形成与海滨花园城市和旅游名城目标相适应的复合式、立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和环境氛围。
按照珠海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珠海将建成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营造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氛围,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生态文明。使珠海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香港、澳门的绿色生态家园,并为其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及生态悠闲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