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万亩青山 留生命之水——追记植树“造水”的香港医生谢士恒

 
          2001年谢士恒先生在东山植树现场
    香港医生谢士恒自1993年始,秉持“植林造水、扶助农村”的理念,投入个人积蓄和全部精力,在广东梅县、清远和山西等干旱地区种植生态林“造水”,帮助农民获得饮用水。去年3月底,他不幸逝世,留下了近万亩水源林,也留下了为祖国绿化事业“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宝贵的“力行”精神。
                                      硕果:荒山变成“水库”
  走进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文社村的“还趣山庄”,感觉进了一座植物园,60多种对涵养水源有利的阔叶树种生长茂盛,郁郁葱葱。山脚下,潺潺山泉不停地流进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蓄水池,周围五里八村的村民排着队在汲取生活用水。
  这里原是一片荒山,1994年,谢士恒在这片小山上造林200多亩,1996年出现泉水,1999年树木郁闭成林,自1996年至今,涓涓泉水源源不绝,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用水。当地居民说,当初种树已经投入200多万元,每年还要至少3万元的管护费用,“他做了一件永远也赚不了钱的事业,这全是为了我们啊。”
  广东省清远市东山乡属典型的石灰岩山区,人们形象地说它“山是漏的,存不住水”。水是这里最珍贵的财富,老百姓说,以前家人出门,不用锁房门,但是一定要锁住蓄水池的门。几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通过异地人口迁移的办法将全乡近一半人口迁到了外地,但目前仍有6500多村民生活在这里。谢士恒通过植树为村民“引”来源源活水,解决了当地百姓世代求水之苦。东山乡村民感激地表示:谢士恒夫妇改变了他们“食水贵如油”的历史。
  谢先生1999年种下的杜英、阴香等100多种蓄水树如今已经成林,一股股潺潺泉水从山顶奔流而下,经过引水渠汇集到蓄水池过滤,再经过自来水管,流进5000户人家中。“如果谢先生能够看到这些树苗已经存活长高,那该有多好啊!”看着山上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苗,谢先生的遗孀谭颖儿女士感慨万千,“他生前时时牵挂着这些蓄水林,希望能够早日造福石灰岩山区的农民”。
                                   愿望:植树造水、扶助农村
  谢士恒为什么会投身这项植树造林的公益事业?谢士恒曾说:“中国人的身份使我有了归属感,医生的天职决定我愿意为山区农民做实事。”他认为,如果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喝上无污染的水,那么人的健康卫生就可以改善,疾病会减少,这也是医生治病救人的一种方式。
  1993年,随父回梅县探亲的一段经历让他开始了这段绿色的事业。一天凌晨他被打水的声音吵醒。原来,当地的山头因过度砍伐,已失去涵养水源功能,村民在一口近乎枯竭的井里打水,一个人打完后,另一个人要等待很久才有水可打。看到这一情景,他决定为家乡做点事。他提出了多元化的经济生态林理念,当林木繁茂之时,既能促进农民增收,也能给环境增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动力。
  从1994年开始,他带领家乡农民改造荒山,1999年又在别人的引荐下来到阳山县东山乡帮助当地石灰岩地区植树造林。2000年,谢士恒被诊断患有血癌,原本可以好好休养的他毅然和妻子走进大山中,靠着药物和放射治疗维系着生命,拖着孱弱病躯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开始了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频繁地回内地,让他有机会实现了扶助农村的愿望。他投入1000多万元在贫困山乡设眼科中心、建乡村儿童图书馆、置敬老院,力图从多方面改变当地百姓因文化、疾病所造成的贫穷。
  植树保水的成功实践,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把视野投向更加缺水的黄土高坡。2004年,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邀请谢士恒前往阳曲县王文岭村植树。该地为典型黄土高原土质,无植被,旱涝严重。经过他们的科学试验,已证实粉状的黄土是可以吸水的,2005年3月植入的第一批树苗,目前存活率很好,树坑在半年干旱后依然湿润。
                                经验:科学方法+精心管护
  一个年过六旬的职业医生,却精于治荒造林,是否对此有特别研究?谢太太说:“造林,用心特别重要。”
  在技术上,他参考美国二三十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办法,也称“五步法”:松泥浸土,鱼鳞状挖方坑(非传统的圆坑),制造虫蚁和发霉,多品种、高密度、品字形植树。要绿化石头山,必须讲究科学。“品字形”方法打树坑:从山顶到山脚,翻出来的泥土,要晒干,打碎,混合适量的稻米壳,堆回坑内。目的是使雨水不能直冲下山,一定会被一层一层的树坑截住。而山亦变成吸水海绵一样,浸湿了;稻米壳、松树皮是成功的关键:稻米壳质地坚硬,混合泥土后堆回树坑内不易压扁,保持土质松软,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出。松树皮起重要的覆盖作用,干旱时减少水分蒸发,下雨时减低雨水直接打落泥土,减慢水流。林木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气候的,还要多品种,要包括阔叶树、落叶树等树种;建设引水渠道:工程开展一段时间后,山会有水涌出,造一条水道可以集水,以供食用。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高级工程师王宏中长期帮谢士恒筛选树种。他认为,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王宏中说,“谢先生成功的秘诀就是他认真,把造林当成一项事业,尊重科学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用了真心!”
                                  影响:没有结束的事业
  2005年3月,谢士恒不幸逝世。他的举动在香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成立了由律师、医生、企业家等组成的“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以力行精神(身体力行、量力而行)致力于大陆缺水山区的植被与造水的工作。其后,他们分批来山西考察,目前山西项目点正在育苗造林,正处于试验建设阶段……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