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防事业服务大局谋求跨越

我国森防事业近年来紧紧围绕六大林业工程和跨越式发展大局,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及森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森防检疫站2865个,其中省级站35个,地(市)级站368个,县级站2464个,基本完成了县级以上建站的目标,已有685个森防检疫站达到了国家级标准;全国森防系统职工人数已近1.6万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森防体系初步形成。
    全国已建立国家级中心测报点510个、省级测报点2098个,建立了主要病虫害趋势预报和病虫情信息专报制度,开发研制了“中国森林病虫指数”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软件”,病虫害信息传输已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一个以各级测报点为终端、各级测报机构为枢纽、网络传输为纽带、国家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为核心的全国监测预报网络已初具规模,灾害预警能力大幅度提高。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以及多项检疫技术规程和操作办法,森防法规不断健全。通过培训和执法检查,保证了检疫执法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完成了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级无检疫对象苗圃建设活动。
    从1998年开始,在广东、辽宁、内蒙古开展了主要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试点工作。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了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毛虫、杨树天牛、红脂大小蠹、森林鼠害6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治理工程,工程范围涉及全国26个省(区、市)的614个县。全国10多个省区相继实施了省级治理工程。这些工程治理,有效遏制了森林病虫害的扩散蔓延,提高了森防工作的整体水平。
    我国森防科研也硕果累累。通过加强对重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在松毛虫引诱剂和遥感监测技术、触破式微胶囊技术、周氏啮小蜂繁殖技术、均衡供药喷洒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完成了22项国际合作、国家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有2项成果获国家专利,3项成果实现了产品转化,有5项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并获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一项获国家4部委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