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依托“千园之城”打造自然教育之城

  在公园探访夜精灵、在仙湖植物园体验叶子课程、在野外做自然笔记……依托“千园之城”的丰富自然资源,每到周末,一群群孩子在志愿老师们的带领下,领略着深圳各大公园的自然奥秘。

  据了解,深圳是国内最早在公园里构建由政府主导,多元共建、共享自然教育服务体系的城市。自2015年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始打造“自然教育中心”品牌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推广,共建有27家自然教育中心,培训自然教育志愿者2100多人,每年服务市民超10万人次。其中,仙湖植物园被授牌为“国家级自然学校试点单位”。

  未来,深圳将搭建全市自然教育中心交流平台,成立自然教育专家委员会,举办自然教育中心培训,推动经验分享、交流和学习,推动深圳成为全国自然教育之城。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每年服务市民超10万人次

  12月的深圳,南下越冬的候鸟已陆续抵达深圳湾,一群群学生,在专业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举着望远镜认真观察红树林的各种飞鸟。

  “一个活动招募通知,常常9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不到10时,名额就抢空了。”市民郑女士是一名自然教育的爱好者,自从她第一次带儿子感受自然后,她的儿子开始主动要求参加。“我明显感觉到儿子的变化,以前出门喜欢追逐蝴蝶等,现在知道了一些动植物的习性,会很爱护,也知道怎么欣赏和保护了。”

  今年小学二年级的李一凡经常参加公园、绿道里的自然教育活动,他说:“我参加了几次自然笔记的课程,实地观察更加真实,有助于理解书本上所说的内容,近距离地亲近自然能让心情都愉悦起来”。

自然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进行现场解说

  随着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为了给公众带来更加系统的自然教育体验,深圳结合公园、绿道的动植物资源,创新推出了《红树林里的自然课》《苔藓——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苏铁——古老的活化石》等系列自然教育教材。

  “以自然教育为基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要让市民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先让市民去了解它,就需要用教育的手段来实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自然教育中心的环境不同,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自然教育。比如,园博园种植着900余种园林植物,非常适合开展植物主题的科普活动;红树林生态公园主要围绕红树林生态、湿地鸟类、昆虫等系列主题,开展科普讲解、观鸟等活动。”

  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各种方式认识大自然,自然教育也成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发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每年有超过10万市民参加各个自然教育中心组织的各种活动。每年在莲花山公园举办的“自然教育嘉年华”就有数万人次的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所有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

  自2015年起,深圳依托公园、绿道的丰富自然资源,陆续建立了27个自然教育中心,其中涌现了诸如仙湖植物园、华侨城湿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深圳湾公园、洪湖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香蜜公园等多个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中心,初步搭建起深圳市自然教育工作框架和平台。

  2017年,深圳成立了首个绿色生态公益组织联盟。据悉,绿色生态公益组织联盟内有20多个本地自然教育机构,常年为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形成了全社会推进自然教育的良好局面。

深圳自然教育中心授牌仪式现场

  秉承自然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深圳所有自然教育中心的活动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以绿色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华基金等为代表的本地社会组织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将自然教育中心的项目设计成面向企业、大额筹款人,以及公众的线上筹款产品,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为自然教育中心筹措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除了有很多自然教育机构外,还有众多“身怀绝技”的本土博物学家,如深圳鸟会的田穗兴老师、植物专家吴建梅、两栖动物专家李诚、兰科专家萧韵,还有一心传播自然之美的学者南兆旭老师等。这些自然导师引领着越来越多自然爱好者,分享着对自然的爱和珍惜,推动着深圳自然教育的发展。

  共建社区花园,共享“花漾”生活 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废弃木桩埋入土地后高低错落,形似练武功的梅花桩,小朋友在上面锻炼出平衡感……在2020深圳簕杜鹃花展上,位于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的社区共建花园成为了小朋友们的乐园。

  为了拉近人与自然相处距离、提升社区公众参与性、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近年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全市推进建设社区共建花园,建设注重让社会公众参与,吸取不同方面建议的花园。

簕杜鹃花展上的社区共建花园深受小朋友们喜欢

  除莲花山公园社区共建公园外,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社区共建花园通过邀请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的泰山老师和金刚老师,将生态功能、教育功能融入其中,打造了一个自给自足、可持续循环的雨水花园。花园建设之后,自然教育中心针对这些特点,还开展了“可食花园”的课程活动,让公众了解花园的生态和整个雨水运作系统。

  据悉,社区共建花园已被确定为深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八年成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共享“花漾生活”提供重要载体,是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创新模式。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凝聚市民共识,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0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全市推进建设120个社区共建花园。其中,福田区和南山区各20个,宝安区、龙岗区、罗湖区和龙华区各15个,盐田区、坪山区、光明区和大鹏新区各5个,目前均已建成。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