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新增13种,丹霞山鸟类名录增至215种

  丹霞山的春天,野芳幽香,佳木林荫,爬虫出蛰,百鸟争鸣,是开展自然观察与教育活动的最佳时节。据韶关丹霞山管委会介绍,截至4月,今年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鸟类记录13种,分别是棕三趾鹑、彩鹬、林鹬、金眶鸻、绿翅鸭、中白鹭、骨顶鸡、黑枕黄鹂、日本歌鸲、灰翅噪鹛、灰背椋鸟、黄胸鹀和田鹀,目前,该保护区鸟类总数已经达到21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和黄胸鹀2种,国家二级保护有白鹇、斑尾鹃鸠、黑鸢等32种。

彩鹬 谢庆伟摄

  长期以来,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续推动园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保育,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团队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植物资源调查、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昆虫和蜘蛛调查、大型菌类专项调查、竹科植物专项调查、蝴蝶专项调查等项目。截至今年4月,调查共记录到植物2267种(包括竹类4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350种,大型真菌300多种、昆虫和蜘蛛1400多种。在所记录的350种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动物27种,爬行动物62种,鸟类215种,哺乳动物46种。随着丹霞山的新种、新分布记录种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丹霞山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地位及其科学价值。

黑枕黄鹂 谢庆伟摄

  新增鸟类名录中的黄胸鹀也叫禾花雀,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鸟种,它与日本歌鸲和黑枕黄鹂一样,都是丹霞山罕见的过境鸟;灰背椋鸟为夏候鸟,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本次在丹霞山记录了一个繁殖小群,说明该鸟的分布有向内陆扩散的倾向。棕三趾鹑不是鹌鹑,鹌鹑是鸡形目雉科鸟类,是陆禽类;而棕三趾鹑是三趾鹑科鸟类,原隶属于鹤形目,现在分类系统将其划归鸻形目,与彩鹬、林鹬、金眶鸻、骨顶鸡和中白鹭等一样,属于涉禽,但其更常见于山坡草地。

棕三趾鹑雌鸟 佘少忠摄

黄胸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谢庆伟摄

  彩鹬主要栖息于具有茂密草灌的湿地,性机警善隐蔽,受到惊扰时通常就地趴伏不动,通过其斑驳的体色花纹与环境的高度融合而将自己隐藏起来,不易被发现;尽管彩鹬是今年丹霞山的新记录鸟种,但发现的数量却很多,往往一片湿地栖息着多只彩鹬。更为有趣的是,所见到的彩鹬大多是雄性,雌性较少,这与彩鹬特殊的一雌多雄制婚配方式有关。

  自然界中,大多数鸟类的雄鸟都会比雌鸟更漂亮,而彩鹬则相反,雌鸟要比雄鸟更加艳丽漂亮。对于一雌多雄婚配制的鸟类来说,雌鸟靓丽的外表能使其在求偶竞争中更容易得到雄鸟的青睐,最终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彩鹬是实行一雌多雄制婚配方式的典型代表,在一个繁殖季,雌鸟与一只雄鸟配对成功,但也只是结成短暂夫妻,雌鸟产完一窝卵后就会离开雄鸟,去寻找另一只雄鸟重新组建临时家庭。留下的雄鸟独自承担起孵卵和抚育雏鸟的工作。在一个繁殖季里,一只雌鸟会和多只雄鸟组建临时家庭,因此,在一个繁殖群里,雄鸟数量往往远多于雌鸟,确保雌鸟能发挥出更大的繁殖潜能。

灰背椋鸟 谢庆伟摄

  最近两年,丹霞山记录的鸟类数量显著增加,既是对丹霞山生态调查与管理工作及广泛的群众观鸟活动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保护区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境类型,为大量珍稀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金眶鸻 谢庆伟摄

  近年来,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增强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丹霞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众教育和社区科普。2020年丹霞山新建了“观鸟小径”“观蝶小径”“观萤小径”三条生态教育线路,分别展示了鸟、蝶、萤的生境、习性和保育知识,激发了公众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满足了广大市民游客科普研学旅游需求,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科学素养。同时,在保护区管理局的主导下,2020年举办了系列观鸟培训和竞赛,成立了保护区领导亲自参加的丹霞山第一支观鸟队伍——丹霞黑鸢队,20余名黑鸢观鸟队员长期活跃在丹霞山开展观鸟活动,为丹霞山刷新鸟种纪录发挥着积极作用。

田鹀 谢庆伟摄

  在丹霞山,保护鸟类已经成为共识,村民们已经接受了稻谷成熟季节成群飞来觅食的鸟类,柑橘园、桑果园、蓝莓园、石斛园、李子园、杨梅园等种植户们都采用了反光带或者细密的纱网,鱼塘、菜园、茶园都不再设置防鸟的设施。遇到伤病的鸟儿,社区居民都会报告管理局实施救护。这次记录到的新分布鸟种多为涉禽和鸣禽,都栖息在村边的鱼塘、河滩浅水区、稻田和林下草地等生境,说明鸟儿们已经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园安然栖息,呈现出一派人与鸟类和谐共存的景象。5月22日,第三届丹霞山观鸟大赛即将开赛,全省各地青少年参赛队伍将汇聚丹霞山,上一届比赛观测到了牛头伯劳和红胁绣眼鸟两个新鸟种,期待本届比赛再增新记录。

中白鹭 谢庆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