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和平县被认定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阳明古郡,康养和平”文旅定位,结合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工作,全力建成绿色康养的重要目的地。
和平县是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公路“入粤第一县”,明正德年间(1518年)由心学大儒王阳明奏请立县,为纯客家地区县。全县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温泉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广东省低碳发展示范县,享受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
绿色生态是和平县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底气。128公里黄金水道浰江河及其6条支流覆盖全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温泉资源丰富,泉眼11处,占全市的1/3,储量大、水温高、纯度优,已开发热龙温泉度假村(4A)、荣佳国韵温泉度假村(3A)等景区,有“温泉之都”的美誉。
设县以来,和平县成为王阳明“知行合一”“立行立言立德”的实践地。和平人民富有正义感,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中,十九路军第三团49名和平勇士,为国杀敌,慷慨捐躯;解放战争时期,九连地区人民响应粤赣湘边纵队,建立九连“小延安”,奠定和平全境解放坚实基础。
打造生态建设与全域 旅游绿色发展样本
和平县确立了“生态和平”的发展战略,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协同推进。一方面巩固生态优势,确保全县地表水考核断面、饮用水源水质、空气环境质量指数长期达标率达100%,近两年完成森林抚育40万亩;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优势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建成猕猴桃、腐竹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公白花海、阳明古镇、翠山竹海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温泉度假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热水绿谷康养创新小镇、芭提雅温泉庄园等项目初步落地。生态优势持续向发展优势转化,打造了全市绿色发展的“和平样本”。
构建山水共融、城乡共进 协调发展模式
和平县注重发挥全域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城乡协调共进等大局中的统筹作用,一方面初步实现“全景和平”图景,大力实施和平河“一河两岸”、龙湖河升级改造工程,扎实推进粤赣高速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粤赣交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工作,已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个,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另一方面推进交通服务均等性,其中旅游公路串联主要旅游景区和沿线乡村,并启动全长14.5公里的大环城公路建设(一期已通车),全面开通乡镇旅游客运班车。
坚持产业导向 发挥“旅游+”带动功能
和平县积极探索“旅游+”产业辐射带动的“和平经验”。充分发挥旅游景区对周围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林寨古村、热龙温泉旅游度假村建成后旅游扶贫效益明显,先后获评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猕猴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带动优势,创新设立《贫困户入股龙头企业合作协议》建立帮扶基地,以每亩8000元入股广东聪明人集团公司,贫困户年均增收9600元、总增收达268.8万元;形成“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的福楼模式,楼镇村村民参与福楼醒狮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醒狮产品制作,月收入2500元以上,并享受股东盈利分红,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突出文化引领 彰显鲜明区域文化符号
和平县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特色,素有“阳明古郡”美誉,现有林寨古村、兴隆村等4个中国传统村落及8个广东省古村落,浰东小筑、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等11处省级文保单位,墩头蓝、凳板龙等4个省级非遗项目。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该县始终贯彻“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以林寨四角楼建筑风格为元素设计和平东站站房,打造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迎宾地标;整合全县农特产品资源,精心设计“耘客和礼”集体商标,打造“客家耕耘·和平有礼”纪念品体系;谋划建设全国首个醒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墩头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评选“十大名菜”“十大小吃”,打造和平特色饮食美食街;以古寨河东“红色村”为核心,推出一批集党建廉政教育、红学研学培训等多元发展的重点红色项目,打响九连“小延安”品牌,走出一条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叶春雨 朱景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