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南澳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

  夏时节是高温、强降雨和台风天气的高发期。7月19日,西太平洋洋面上形成了双台风共舞的局面,其中,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和第7号台风“查帕卡”分别对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地区带来一定的影响。

  地处南海之滨的汕头,大陆海岸线长217.7公里,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直是汕头的重要课题。

  在综合减灾上探索经验

  7月盛夏,艳阳高照,驱车行驶在南澳县环岛公路上,沿路可见多个林火监测点、交通安全限速测速点及防撞设施,平安旅游环境可见一斑。

  南澳县位于闽、粤、台三地交界海面,海洋性气候明显,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加上防灾减灾工程历史欠账多,每年遭受自然灾害损失较大。据有关记载,南澳县曾于1918年发生了7.25级地震,震中地区的房屋大多倒塌,地裂、冒水喷砂普遍。当年,在南澳旧县城深澳,纪念明朝抗击荷兰侵略名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花岗岩牌坊也被震坏。

  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职责所在,履职所需。近年来,南澳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在主要灾害风险排查、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例如,在主要灾害风险排查方面,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开展重大节假日、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危险化学品专项检查;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建设以消防为主,县森防救援队伍为辅,县直、镇(管委)为后备的应急救援框架,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续航力量;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整合县文化广场及周边资源建设南澳县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让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等等。

  摸清底数筑牢灾害防治堤坝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掌握风险隐患底数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广东省三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之一,2020年7月14日,南澳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南澳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把涉及普查工作任务的26个部门领导纳入到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普查试点工作。

  目前,南澳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已完成减灾资源(能力)、重点隐患、承灾体—公共服务设施、历史灾害、交通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地震、地质、气象、森林火灾、海洋等调查、数据录入系统、质检、县-市两级审核等工作。

  创建减灾示范社区提升群众安全感

  作为城乡最基层的单元和细胞,村(社区)面临着各类灾害的直接威胁。因此,做好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便可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针对我省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广东凝练出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十个有”标准——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讯、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

  在南澳县后宅镇西山农村的中心地带,不仅有鸟语花香的奕阁公园,还有一个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社区庇护中心。在村委会应急指挥中心室,大喇叭、风险地图、对讲机、应急照明灯具、灭火棒、灭火筒等应急救援物资都整整齐齐存放在架子上。“这些物资由社区救灾队伍统一管理、专人培训、定期检查,确保一旦有灾情发生能发挥有效作用。”西山农村党支部书记洪俊佳说。

  西山农村并非个例。位于南澳县中北部的羊屿村同样依山傍海,受台风、森林火灾及诸如山体滑坡、崩塌等相关次生灾害影响也不小。

  在羊屿村应急指挥中心,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吴俊茂一边打开了电脑上的“广东省应急管理值班值守系统”一边介绍说,该系统分为监测预警、突发事件、通讯联络、视频调度、责任人管理等八大模块,可以实现灾害数据实时归集、灾害预警实时监测、灾害风险实时处置,为灾害应对精准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中心设有值班表,24小时由值班人员轮值。

  “防灾减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这根弦。”南澳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陈文忠说,接下来,南澳县将继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使海岛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张伟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