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9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惠州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华秋沙鸭再次造访惠州。
这是继2007年首次发现、2017年再次观测到之后,惠州又一次发现中华秋沙鸭“光临”白盆珠,并长时间停留觅食、越冬行为。
“这次一共发现4只,应该是‘一大’带‘三小’,均为雌性。”李东洋是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林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此次观察和拍摄任务,他介绍道。
图像中,中华秋沙鸭的形态清晰、状态丰富。有些画面中,4只中华秋沙鸭正在水中嬉戏,姿态优美、样子乖巧,头顶的一缕黑发十分“洒脱”;也有正在捕食的画面,红色的小嘴叼着活蹦乱跳的鱼,显得“萌萌哒”;还有在水面展翅的画面,只见它气宇轩昂,双翅挥舞,即将从水面一跃而起。
中华秋沙鸭在白盆珠水库上空展翅飞翔。
“它们看上去傻乎乎,其实非常警觉,周边有风吹草动都会立刻飞走。”李东洋说。为了拍摄到清晰的画面,且不惊扰中华秋沙鸭的生活,大家每天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前往观测点,并搭好迷彩帐篷守候,有时一等就是一天。
中华秋沙鸭踏水飞奔。
有一次,观察人员发现了河道中正在嬉戏的中华秋沙鸭,在调整相机角度的过程中,帐篷发出了一点点声响,它们便立刻飞走,不见踪迹。在观察人员又耐心等待了几个小时后,才发现中华秋沙鸭飞到了身后另外一条河水中觅食,仿佛故意在“躲避”镜头。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全球成年个体数量不足5000只。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地。有调查显示,2016年冬-2017年春在我国境内观察到的中华秋沙鸭个体数量为1138只,尽管观察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但中华秋沙鸭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早在2007年,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后,保护区每年都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测。由于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它们主要依赖视力在水下捕食,栖息地需要有较高密度的鱼类,且水质一定要清澈,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标”。
中华秋沙鸭一家“四口”齐亮相。
白盆珠水库是记录到中华秋沙鸭的最南点,按照习性规律,每年的11月,中华秋沙鸭会抵达白盆珠,第二年的3月飞回东北繁殖地。中华秋沙鸭的再次造访,侧面反映出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种种努力,也是惠州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最好肯定。
白盆珠水库是广东四大水库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水源地。近年来,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保护区管理与野生动物保护宣教,通过深入开展巡护与社区工作,获得了保护区内主要社区干部群众的支持,形成鸟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不过,随着白盆珠美景引人、名声远扬,到这片淡水湿地越野、露营等旅游休闲活动持续增加,对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造成一定干扰,是保护区管理的难题之一。“去年,我们在进入水库湿地的主要道路口设卡,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水库湿地,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保护力度,比如将保护区限时开放、建设观鸟廊道、科普馆等,引导社会科学合理关心关爱野生动物,为候鸟的到来营造更好栖息环境。”保护区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2021年莲花山保护区管理处野生动物监测数据显示,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上升,如持续发现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新增水雉、蓝喉蜂虎、栗喉蜂虎等国家二级保护及白眉鸭等水鸟新纪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