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 此地发现10个新物种,正打造粤北生态保护先行地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以南岭国家公园为龙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创建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目前,清远英德正全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当前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粤北生态保护先行地。

  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横跨横石水、东华、沙口、英红、横石塘、石牯塘、波罗7个镇。图为2022年5月29日,英德市波罗大峡谷。

  石门台保护区陆续发现10个新物种

  近年来,广东全力推进创建全省首个国家公园——南岭国家公园。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完成南岭国家公园主要建设任务。

  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南大门位于清远市英德北部山区的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约46公里,南北长约24公里,总面积33555公顷,加上连接石门台片区和南岭片区的生态廊道英德部分,总面积达386.48平方千米,占南岭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0%。

图为2022年5月29日,英德市波罗大峡谷晨雾。

  在多雨的6月,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见群山连绵起伏,烟霞从大山深处慢慢缥缈,云雾缭绕、鸟鸣啁啾,散发着大地与自然的灵气。高山草甸、奇峰峭壁、峡谷瀑布、阔叶密林,奇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优美的自然景观,石门台被誉为“南岭绿色明珠”。

  为把这片群山生态资源保护好,早在十多年前,英德市就把它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后经申报,201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陆续发现了广东含笑、石门台白丝草、拟日本蛇菰等植物,以及英德睑虎与蒲氏睑虎、中华湍蛙、粤琴蛙、石门台角蟾、英德角蟾、石门台掌突蟾等动物。10个新物种的陆续发现,不仅彰显了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清远、英德市县两级加强以南岭国家公园为龙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所结的硕果。

石门台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物种——拟日本蛇菰种群

  今年3月,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为组长的专家组及广东省林业局相关领导一行10余人到韶关、英德等地进行南岭国家公园创建评估,专家组实地察看石门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对石门台片区丰富的生态资源高度肯定,认为英德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大有可为。

  目前,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全面启动南岭国家公园项目,开展了包屋村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示范点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科普馆建设前期工作等内容。此外,石牯塘镇长江村委会锦潭村的科普园正加紧建设,计划打造水生植物、桫椤群落、珍稀植物、珍稀动物、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阴生植物、药用植物、林下百果九大科普区。

  全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

  3月14日,英德召开创建南岭国家公园项目联动发展工作推进会,提出要结合英德的旅游产业发展、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石门台饮水工程及G358线项目建设,统筹规划、系统布局,补齐南岭国家公园周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辐射带动英德全市乡村振兴发展。

  会议明确,英德将统一思想,加强顶层设计,举全市之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同时,以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为契机,结合当前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粤北生态保护先行地,并辐射带动横石塘、石牯塘、英红、沙口、波罗五镇乃至英德全市乡村振兴发展。

  4月29日,“英德市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正式动工建设。该工程的建设将让下游英红镇、广德产业园、英德市城区、望埠镇、大站镇片区的30多万群众,饮上清甜甘冽的山泉水。目前,英德市把石门台饮用水工程作为英德今年一号民生工程,各项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当中。

  “我们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依托自身区位和产业发展优势,将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田园风、乡土味、景区化,带动城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振兴。”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兰标介绍,南岭国家公园涉及茶叶世界、锦潭小镇等两条英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该局将与林业部门紧密配合,同步探索打造南岭国家公园的“颜值担当”“生态名片”。

  目前,英德已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初步规划设计了6路1隧1桥的环南岭国家公园廊道项目,总长约142.57公里。此外,英德市还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要求,启动《英德市南岭国家公园辐射联动发展带乡村振兴规划》工作,完善农村发展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