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 水东陂林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秋日,惠州市国有水东陂林场中的三红蜜柚种植基地进入了丰收季节。放眼望去,一个个成熟的柚子如足球般大,鹅黄色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腰。今年,水东陂林场中的柚子总产量预计达70万斤,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超过200万元。

  这正是惠州市属国有林场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水东陂林场人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初心,保护好每一片绿水青山。

  水东陂林场地处惠州博罗县、龙门县和河源东源县三县接合处,林场经营总面积9.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6.47%,青梅基地1000亩。其中省级生态公益林7.1万亩、市级生态公益林1.3万亩,生态公益林合共8.4万亩,占总面积的91.3%,成为惠州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之一。

  水东陂林场创建于1979年,前身为国营鸡笼山林场水东陂分场,历代林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守护一川河水、一脉青山。近年来,惠州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保护好每一片绿水青山。2017年,水东陂林场被确定为惠州市现代化林场建设示范单位。如今,水东陂林场人一如既往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初心,共同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

航拍水东陂林场。

  改革

  大力支持林场经营管理和发展

  水东陂林场属桂山山脉体系,为低山丘陵地形。在秋天到此行走,林场山林间的植物在凉风的抚摸下,显现出愈发浓烈的色彩。水东陂林场创建于1979年,是惠州市林业局直属的国有林场,主要负责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林场辖区原有李洞村和荷树塘村两个场带农业行政村,两个场带村均为革命老区,总面积3万多亩,受地域条件限制,经济比较困难,各方面发展较为落后。按照国有林场改革的要求,2017年10月起场带村全面脱离林场管理,正式划归博罗县公庄镇管理。

  随着市属国有林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对林场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惠州市林业局将水东陂林场确定为现代化林场建设示范单位。

  守护

  从“靠山吃山”到绿色发展

  作为惠州市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之一,水东陂林场内蕴藏着种类繁多的资源。林场内植物资源丰富,针叶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和杉木,阔叶林主要以樟科、壳斗科、桃金娘科等热带、亚热带的种属为主,共有维管束植物910种,隶属于168科485属,占广东省5731种的15.9%。

  林场内常见脊椎动物有23目46科102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三线闭壳龟、穿山甲、白鹇、大灵猫等19种。林场内鱼类资源绝大部分属亚热带鱼类,常见种类有鳗鲡、鲮鱼、白肌银鱼等。

  凭借着优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再加上国有林场改革的大好机遇,水东陂林场上下备感振奋。“随着‘两山’理论的提出,加上市属国有林场改革的推进,对我们林场的职责和使命重新进行科学定位。”水东陂林场负责人说,近年来,水东陂林场摒弃了过去“靠山吃山”的发展路径,转到了以生态保护优先促进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展望

  提质升级建设省级森林公园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林场下一步发展方向,水东陂林场负责人心中有了一幅蓝图。“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建设省级森林公园,争取纳入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罗武鸿说,围绕这个目标,水东陂林场将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在种绿、护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未来,水东陂林场将以建设“六道一中心一驿站”为重点,筹建游客中心、门楼、会务中心、科普馆等。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对部分生态低效林进行改造,发展油茶、柚子、柑橘、青花梨、茶叶等林下经济项目,实现林场发展多元化。软件方面,林场将着力建设远程调度中心,既为山林防火做哨点,也可辐射周边农村地区,为乡村振兴贡献林业力量。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