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保护湿地资源 润泽千年花城

  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央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花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9月22日,广州举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近年来,广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履职尽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万余公顷,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

  “绿心”镶嵌城市中央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碧波之上,桨板激荡……广州新中轴线上,一颗“绿心”镶嵌城中央。

  这里就是海珠湿地。

  10年前,广州放弃万亿级商业开发价值,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永久保护万亩果园、保护海珠湿地。走过10年流金岁月,海珠湿地不仅为广州市民留下一份乡野拾趣,也形成了中心城区独特的集江、涌、湖、园、林于一体的江岛生态系统。

  作为国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海珠湿地在城市生态中的价值益发凸显。

  近两年,海珠湿地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纪录种(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而鸟类,10年间则从77种上升到187种,是原来的2.42倍。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蔡莹介绍,经过10年努力,海珠湿地水质从过去的劣V类提升到了III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气温比周边区域低0.5-1摄氏度,地球之肾、城市绿肺、城区氧吧、海绵城市等功能不断凸显,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在城区中央的珠江河段和各大公园都出现了白鹭群飞的景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湿地通过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使得环境的虹吸效应日益凸显。

  如今,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海珠湿地促进了周边同创汇、创投小镇等新型产业园区等转型升级,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的生态核心,其中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吸引总投资额达867亿元,环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带逐渐成形。

  “关于海珠湿地下一步的规划,我们正在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更高能级的生态系统。依托湿地,迁地保育南中国珍稀乔木,建立湿地植物‘种源库’,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园,让海珠湿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地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峰说。

  不只是海珠湿地,广州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花都湖的矿坑湖、南沙滨海湿地、天河大观智慧湿地等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并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途径,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如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南部的生态调节器,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绿核支撑;花都湖湿地从一个千疮百孔的采石场,变成了今日白鹭嬉戏、水草丰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人次,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夯实湿地保护基础

  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拥有山、水、林、田、湖、海的优秀自然资源禀赋,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万余公顷。

  吴敏表示,广州已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积极推动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已有省重要湿地1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今年,广州正在积极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重要湿地(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申报和认定工作。

  与此同时,广州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广州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

  在此过程中,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据各点最新监测数据,广州市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如今南沙湿地已经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候鸟迁飞生态廊道,是东亚泛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态驿站。

  “广州人过去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人们视野,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吴敏说。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湿地立法也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7月1日,广州就已出台实施《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据了解,广州是广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湿地地方性法规的地市。

  《规定》明确了湿地管理体制、分级认定与保护规划、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管理与监督、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和法律责任等,为广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广州还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科研院校和团队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的科普宣教模式,以各类自然教育学校为基地,结合“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湿地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广州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4000场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400万人次,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

  其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2022年广东省首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工作尤其亮眼。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搭建合作联系,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自然教育。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