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草木欣荣、鸟兽栖居。在这里,连绵不绝的山峰、纵横交错的河谷构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伊甸园”,也是生态文明的“传播基地”。
广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黄牛石保护区)地处九连山脉、连平县北部,1999年分别建立县级、市级保护区,2001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420.32公顷,林地面积4377.1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9.02%,是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珍稀植物的原生地、自然景观、新丰江上游水源地是其主要保护对象。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十年来,黄牛石保护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为主要任务,胸怀河山,履职尽责,不断夯实绿色本底,勾勒出一幅“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美好生态画卷。
绿色宝藏,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家快来看,是黄腹角雉!咱们保护区也有国宝了!”5月20日15时58分许,布设于黄牛石保护区核心区的一部红外相机,捕捉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的影像。视频中,一只羽色鲜彩艳丽的雄性黄腹角雉在林间“闲庭信步”,神态悠然自得。黄腹角雉是我国独有的珍禽,别名角鸡、吐绶鸟、寿鸡。因天敌危害严重、自然繁殖能力低、栖息地缩小,其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全球仅存4000余只,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雉类保护行动计划2000—2004》确定的急需保护种类。
黄腹角雉的出现意味着什么?黄牛石保护区科研监测团队负责人介绍,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大部分为次生天然林,生态系统演替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此次拍摄到黄腹角雉,在河源属于首次,这表明近年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和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已广泛栖息于黄牛石保护区,且数量逐年递增。(资料图片)
除了黄腹角雉,工作人员还利用红外线照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的珍贵影像。白鹇是广东省的“省鸟”,素有“林中仙子”之美称。黄牛石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多年的有效管护,白鹇已广泛栖息于保护区,且数量正在逐年递增。视频中,一群野生白鹇悠然地在林间觅食,其中白鹇雄鸟羽毛光泽亮丽,身后摇曳着长长的尾羽,犹如百鸟之王,雌鸟的羽毛呈橄榄褐色,体型比雄鸟要小。这段影像也被央视综合频道收录,并在科普节目《秘境之眼》中播出,连平的良好生态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珍稀动物频频现身,见证黄牛石保护区的生态之变,也凝聚着保护区科研监测团队的汗水和智慧。为了摸清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掌握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地面生物量和多样性分布等,从2002年至今,黄牛石保护区共开展了3次资源本底调查,并于2021年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将保护区划分为44个网格,每个网格均布设有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监测,并每隔半年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不断推进监测常态化、规范化、体系化建设,丰富保护区资源监测成果。 据悉,最远的红外线相机布设点,工作人员需要步行8个小时才能到达。在一次次翻山越岭、一次次细心监测、一次次巡山护林中,黄牛石保护区科研团队的专注与认真,成功打开了这座森林物种的藏宝盒,果子狸、鼬獾、豹猫及南方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重回公众视野,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生存状况不断改善。截至目前,保护区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目80科223种,蝶类9科81属11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为黄腹角雉、穿山甲和金斑喙凤蝶,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4种;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14科787属1620余种(栽培植物72种),大型真菌22科31属52种,其中珍稀濒危野生保护植物20科37属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为南方红豆杉、金线兰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27种。 逐绿而行,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黄牛石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得益于保护区久久为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为保护好这片天然的植物宝库、动物乐园,黄牛石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省林业局、市林业局及连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把黄牛石保护区建设管理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从政策落实、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强监测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近年来,黄牛石保护区科研团队有序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不断丰富保护区资源监测成果。(资料图片) 为切实做到科学、有序推进保护区建设和管理,2020年,黄牛石保护区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与保护区周边3个乡镇、10个社区(村集体)共同成立了《广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订立了章程,为推进社区和谐相处、形成共管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21年,连平出台《广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砂等活动,对破坏保护区的行为最高处罚1万元。同时,在保护区设置森林公安分局派出机构,这也是全市各自然保护区中设置的首个执法机构,旨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进一步维护保护区林区治安稳定。2022年,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保护区的监督检查沟通协调机制。 强化网格化管理,落实巡护责任。为进一步强化管护工作精细度和执行力,保护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监督管护人员落实网格化巡护责任,明确职责范围,值班巡护过程中须开启网格化手机终端,确保林区详情得到有效掌控,不断推进规范化管理进程。“还自然以宁静”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黄牛石保护区严格执行24小时值守制度,把好出入林区关卡,加大巡护力度及频率,严禁各种违法违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发生,有效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干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生存生长环境。 加强日常监测管理,提升管护能力。黄牛石保护区全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切实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有效劝阻群众进入野生动物出没区域,避免人与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努力守住资源底线。 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举措,激荡着保护区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中求实、务实、扎实的铿锵足音,使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更加有效。 共建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秋日的黄牛石保护区,一派生机盎然。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示范园(下称科普示范园)置身于绿水青山中,透过车窗就能将保护区的美景尽收眼底。 黄牛石保护区通过对周边社区、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资料图片) 近年来,黄牛石保护区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致力于将科普示范园打造成为集科普教育、自然研学和自然体验于一体的科普宣教中心。据悉,科普示范园内自然资源丰富,建设实施方案以“探索黄牛石森林原野生境——感悟森林的一日、一年、一生”为主题,园内规划成为“入口形象区、风景展示区、科普宣教区、森林体验区”四大主题,“两环、五核、多点体验”的空间结构,打造成为粤东北中小学生自然研学旅行最佳目的地、全国先进森林体验型自然科普教育示范园。如今,科普示范园项目已基本完成。黄牛石保护区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开通公共预约平台,为科普示范园项目开园做好准备,等待更多的人来揭开保护区的神秘面纱。 为了让文明宣传理念深入人心,黄牛石保护区还通过开展“送课上门”活动,对周边社区、中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周边社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