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 大埔县森林覆盖率近80%,连续多年居省、市前列

  行走在梅州大埔县的街头巷尾,处处是绿树成荫,一幅城在绿中、树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

  绿色是大埔发展的底色。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大埔林地面积295.48万亩、森林覆盖率79.15%,连续多年居省、市前列。

  守好一片青山,擦亮生态名片。今年以来,大埔县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形成全社会人人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生动局面,持续提升绿美大埔生态质量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目前,当地号召社会各界捐款200多万元投入绿美大埔建设,完成4.17万亩造林任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植绿添绿 今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多场次

  在大东镇西坑村造林山场,几场春雨过后,今春种下的乡土树种在雨水的滋润下吐露新芽、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今年以来,我们用好用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涉农资金政策,充分利用雨水有利时期,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全程跟进、用心服务,种好树,护住林,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大埔县林业局副局长赖特成表示,接下来趁着晴好天气,当地将安排工人对树苗进行管护、补植、追肥等作业,力求种一棵活一棵、种一片绿一片,进一步优化林分、优美林相,提升大埔的生态质量。

  绿色是大埔的底色。截至目前,大埔拥有林地面积295.48万亩,森林覆盖率79.15%,连续多年居省、市前列。

  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是大埔肩负的重要任务,更是大埔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自201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来,大埔县不断擦亮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先后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成功创建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省森林小镇青溪镇、广东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大埔县瑞山森林康养基地。

  绿美大埔,绿是立足之本、美是发展目标,如何实现更美?

  据赖特成介绍,大埔县今年计划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其中林分优化4.9万亩、森林抚育6.2万亩。重点是运用多种元素,种植红锥、木荷、枫香、黑木相思、榕树等乡土树种,打造彩色森林。

  建设绿美大埔,关键还在于激发全社会的热情。当地广泛号召全县人民共同参与义务植树活动,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参与绿美大埔行动,并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和自觉行动。其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发挥带头作用。

  今年初,在“人大代表林”种植点——湖寮镇莒村村莒岩公路路口,人大代表们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挥锄铲土、培土围堰。通过大家的紧张劳作,760余株宫粉紫荆、红花继木等树苗迎风挺立。同一时间,大埔县政协委员分别在省道S222线高陂镇银滩村田家炳祖居、纪念馆入口处至党溪村李光耀祖居入口处3公里左右路段,以及省道S221线百侯镇牌坊前1公里左右新改扩建路段,共两处地点种植“政协委员林”,并立碑纪念。

  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高陂镇,全镇36个村(社区)累计筹集资金超过37万元,筹集、种植树木(含花)近2万棵。参与义务植树的村民宋伯擦了擦脸上的汗高兴地说:“我们是希望家乡变得更美,这是内心的动力之源。”

  目前,大埔已全面完成4.17万亩造林任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多场次。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捐款200多万元,全部用于绿美大埔生态建设。同时,举全县之力打造大埔县三河坝郊野公园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让大埔县的山更绿林更美。

  生态福利 去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超16亿元

  在银江镇灵芝种植基地,一排排灵芝已经破土而出,在斑驳的树影下显得生机勃勃。

  灵芝在民间被称为“仙草”“瑞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埔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多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灵芝的生长。四五年前,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志伟在山上试种了灵芝,“当时看中了大埔优越的自然环境,且野外自然生长的灵芝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高。”

  这几年,谢志伟不断改进灵芝种植技术,先在车间制作培养菌包,待灵芝菌包培养成熟后运往山林入土栽培。如今,他的灵芝种植基地共种植了400亩灵芝,每亩晒出干灵芝30斤左右,预计年产值几百万元。“我们的产品包括灵芝整朵、灵芝茶、灵芝片、灵芝孢子粉、灵芝粉等,收益很可观。”谢志伟说。

  在推进林下灵芝种植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谢志伟还带动30多名村民参与灵芝种植,为农户们传播种植技术。望着基地长势喜人的灵芝,谢志伟忍不住感慨:“这都是我的宝。”

  造林绿化与林业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绿美大埔不仅要让生态变美,更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

  5月初,大埔县的油茶种植大户抢抓当前雨水有利时机,加快对已种植的高产优质油茶林进行管理,提升油茶林成活率。目前,当地已完成新造高产优质油茶林2000亩。

  大埔是世界长寿之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因其优质的富硒资源显得格外独特。优越的条件造就了天然醇香的山茶油,使得大埔成为梅州市油茶重点发展地区。

  然而近年来,大埔县油茶产业由于油茶品种良莠不齐、科技含量不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油茶树老化、产量低、效益差,制约着油茶产业化发展。据大埔县林业局政策法规和产业股负责人黄金忠介绍,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大埔县林业主管部门一方面专门邀请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在广东穗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对大埔县各乡镇专业合作社和油茶种植户开展“油茶低效林改造技术”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油茶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精深加工基地在大埔县落地,加快油茶相关科技成果的创新推广运用。截至目前,全县种植油茶面积达1.2万亩,发展种植油茶林基地17个。

  黄金忠表示,大埔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发展的林下经济。

  2022年底数据显示,大埔县参与相关林下经济的专业组织、合作社160多个,从事林下经济的农业人口3万多户。2022年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43.31万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超16亿元。

  和谐共生 辖区内现有自然保护地30个

  走进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峦重叠,流水潺潺。伴随着清脆的鸟鸣,护林员蓝瑞松身着橄榄绿的迷彩服,沿着崎岖山路向上攀爬。

  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面积大、珍稀动植物种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粤东“绿色明珠”之称。在这里,4万多亩林地被保护起来,同样被保护的还有无数珍稀动植物。

  蓝瑞松是一个有着27年工龄的老林业人,对这片保护区他有着独特的情感。“我生在林区、长在大山,这里是我的家。”蓝瑞松说,小时候他便和哥哥跟着从事林业工作的父亲进山,他的童年是和自然保护区的一草一木一起度过的。

  20多年来,保护区的变化让蓝瑞松十分欣慰:面积从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多平方公里,海拔600米—1100米森林覆盖率超过97%;保护体系日益完备,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在日益丰富。

  与蓝瑞松同行的,还有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干部林晓彤。从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她只身一人来到这里工作。“刚来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很不习惯,后来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在这片森林中感受到了宁静、平和,慢慢地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林晓彤说。

  林晓彤仍记得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两株小叶红豆的心情。“很激动,这里的生态环境实在太好了。”她说,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一级保护植物小叶红豆和桫椤,二级保护植物观光木、伯乐树、苏铁蕨等。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画眉、猫头鹰、豹猫、白眉山鹧鸪等。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逐渐变强,当地村民个个都成了护林员。丰溪林场上山村党支部书记付荣欢表示,如今村民们会自觉参与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巡护,重点盯紧森林防火。“我们还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实施安装防火监控设备,建设瞭望塔等。我们与护林员的巡护工作互相配合,更大范围地保护森林。”付荣欢说。

  生态保护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被视为“晴雨表”,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中提到,要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山地公园、郊野公园,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植物园、树木园等。

  截至目前,大埔有自然保护地30个,总面积超4.5万公顷,为生物多样性留足生生不息的空间。

  绿美大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埔。有归属感的不仅是蓝瑞松、林晓彤这种置身其中的人,还有野生动植物。

  放眼整个大埔,珍稀物种的身影正频繁出现。今年初,大埔县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布置在大埔龙坪咀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据进行读取时,发现一台相机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在野外活动的影像。

  据大埔县林业局副局长张运得介绍,这是大埔县首次在保护区内拍到中华穿山甲,表明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合中华穿山甲生存。从2022年3月开始,大埔县林业局在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目前共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赤麂和中国豪猪、中国特有种灰胸竹鸡等数十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

  栖息地环境的改善与恢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改善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大埔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常监管,积极发挥全市唯一的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检疫站作用,在保护区边界及森林公园内设多个路口监控设施(森林哨卫)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护林人员和群众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日常巡护、工作中发现的野生动物即时上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