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 坚决筑牢生态屏障

  全球首次发现植物新物种“河源堇菜”,是首个以河源命名的种子植物;珍稀鸟种翠金鹃、珍稀物种无叶美冠兰先后现身万绿湖;小灵猫、穿山甲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林区悠然生活;东源县黄村河(叶潭镇段)碧带建设项目入选2024年省级绿美碧带建设项目名单……河源,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交出了一份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答卷。

  生态之美,绘就绿色基底

  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河源市肩负着保护生态的重任,在守护好蓝天碧水的同时,让饱经沧桑的古树名木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紫金县紫城镇榕林村的古榕小公园内,一棵历尽沧桑、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巍然矗立,曲干虬枝,盘根错节。古榕树下配置了凉亭、休息桌等公共设施,村民们常常聚集在这里乘凉、闲话家常,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古树名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了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河源结合古树名木保护建设古树公园,不仅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之地,又能够扩大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和平县古树公园示范点充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在百年榕树下开展宣讲会,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广泛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知识,让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人人爱护、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全市建设古树公园8个。

  古树虽寿,其命维新。截至目前,河源市古树名木共2278株,其中一级古树54株、二级古树205株、三级古树2018株、名木1株(树龄502年),古树群30个。近年来,河源市按照“一树一册、一树一策”方针,实施古树名木保护重点工程,复壮长势衰弱、濒危古树名木54株;古树名木在保率100%;共动员4家企业对古树名木捐款,捐款资金40万元,并拍摄《河源古树名木宣传片》,挖掘古树名木文化资源,向群众宣传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激发群众自觉爱护古树名木的内生热情。

  绿美建设,共筑绿色梦想

  走进客家文化公园,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树木成行,园内景观花团锦簇、虫鸣鸟叫。市民三五成群,或打太极,或跳广场舞,或观景拍照,享受着绿美建设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惬意风景的背后,是河源市对生态环境持之以恒的保护。今年,河源市已种植苗木200.09万株,超出计划62.37万株,完成率145.29%,完成量全省排名第一,主要种植闽楠、红锥、樟树、桂花等品种。现在的河源处处干净整洁、满目绿意,家门口的公园让市民实现了“出门见绿、推窗见景”的愿景,“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绘就绿美城乡画卷,不能一人执笔,更要人人添色。河源市各地积极引导群众、乡贤参与“一人一棵树”“我在万绿湖有棵树”“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联合香港河源社团总会在各县区同步开展“同饮一江水 共建绿美林”主题义务植树,动员广大群众、乡贤捐资捐物、认种认养,筹集社会资金,各类资金投入县镇村绿化累计6260万元。截至8月底,河源市13个示范点建有巾帼林、乡贤林、青年林等主题林24片,建设义务植树基地9个,举办义务植树活动24场次,近3000人次为示范点添绿增彩。

  河源用实际行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而行,交出了一张写在青山绿水间的生态答卷:河源市森林面积1720.65万亩,覆盖率73.26%,排名全省第三;森林蓄积量7491万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三;生态公益林面积1023.91万亩,排名全省第二;自然保护地97个,面积501万亩,排名全省第二。

  点绿成金,绘就生态画卷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源市坚持“生态为民”的建设初心,秉承“以绿为核心”的建设理念,依托各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越的森林资源,打造了13个集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康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绿美示范点,成了群众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截至8月底,河源市13个示范点完成林分优化1.44万亩、森林抚育2.32万亩,共计植树60.79万株;建设森林步道40.99千米,打造景观节点24个,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为群众提供了游憩休闲的旅游胜地。此外,2024年规划新建山地公园、郊野公园类示范点5个。

  既要绿得动心,又要让绿生金。在河源市东源县义合示范点,“红绿交融”的乡村特色风貌吸引着八方来客,节假日期间下屯村日均接待游客约1000人次,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达31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2万元。河源市源城区春沐源、东源县九里湖等示范点凭借便利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越的森林资源,成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之地,去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带动消费8880万元。

  青山绿水间,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在河源大地徐徐展开。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持久攻坚战中,河源的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坚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