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河源市区的部分公园,随处可见园林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事无巨细地做好绿化苗木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养护工作,让公园在四季交替中展现出春暖花开、夏日蝉鸣、秋风扫叶、冬日暖阳的万千风情。
河源市儿童公园绿树成荫。河源日报 阳柳 摄
三十年如一日,园林人妙手扮靓城市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河源日报 阳柳 摄
从最初1.5万平方米的绿地,到如今养护着面积超145万平方米的公园、广场园林绿化,河源市的城市园林建设在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园林人,市公园事务服务中心园林高级工程师谢海泉见证了河源市的“颜值”不断提升,切身感受到“四季有景、四季繁华、绿景相连”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城市绿化“三分栽七分养”,一草一木都倾注了园林人的汗水。谢海泉介绍,近年来河源市的公园、广场建设覆盖工作发展迅速,公园、游园、公共绿地不仅增多,而且质量较高、分布合理。如何呵护好这些“绿色肌理”,护住满城芬芳,是所有园林人的职责。
“工作就是要从小事着手,从微改造中开始。”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谢海泉深感做好园林绿植的修剪、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任务的不易。1994年,谢海泉刚当上园林技术员不久,便遇到了工作实践后的第一道难题。“当时在市区茶山公园山坡上,有一批刚种下不久的大叶紫薇,我们养护程序规范,但叶子却一天比一天稀少。”谢海泉回忆道。
白天,谢海泉苦苦寻找大叶紫薇“脱发”的原因,却没发现任何问题,于是他耐着性子等到了天黑,观察着植物的变化。直至夜幕降临,他才发现了“罪魁祸首”—— 一种名为金龟子的害虫,把植物啃得光秃秃。“金龟子专门在夜间活动,因其身上长有甲壳,所以我们采用了‘胃毒’型农药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终于守住了这一抹绿。”谢海泉感慨道。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河源日报 阳柳 摄
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河源市区沿江路一带。河源日报 阳柳 摄 植物茁壮成长的背后,是辛苦种植和精心养护的过程。谢海泉治理大叶紫薇“脱发”的事例,也是河源市统筹分类治理,提升园林绿化管养水平和功能品质的缩影。 近年来,河源市一方面加大对公园广场绿化养护及卫生保洁的巡查力度,制定完善园林管护长效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在古树名木保护上,实行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日常做好管养、复壮、病虫害防治、更换树牌、购买保险等工作,强化古树名木保护传承利用,从而更好促进城市文明传承、文脉延续。在园林人的精心呵护下,河源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今年以来,河源市持续推进落实绿美市县镇建设、园林城市提质扩域、绿美城镇公园建设、绿化服务功能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园林绿化安全提升“六大行动”,努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宜居环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截至11月,河源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7.17公顷、新增绿化长度15.9公里、新增树木26120棵;县城新增绿化面积15.35公顷、新增绿化长度25.2公里、新增树木15371棵,全市初步构建起绿美城镇公园体系,园林绿化增绿提质成效显著。 河源市还积极推动开放共享公园建设,在市区东江湾公园等地设置开放绿地共享空间,拓展“公园+”“草坪+”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需求,实现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挖掘文化内涵,在公园、广场植入相关科普宣传文化元素,不断夯实绿地人文底蕴,先后建成国防安全教育、廉政、消防、垃圾分类等多处文化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