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 绿美梅州春常在

  春韵绕客都,梅州绿意长。

  以绿色打底,梅州城乡春景图可谓层次丰富、意趣盎然。梅花、李花、油菜花、樱花、杏花、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山茶花争奇斗艳,多彩的色调构成了春日画卷,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与古朴的客家围屋、现代的城市建筑呼应,尽显梅州的绿与美。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林业大市,生态是梅州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梅州最亮丽的底色。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梅州将绿美梅州生态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推进,以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为抓手,坚持“五绿”并举与县镇村绿化同步落实,扎实推进县镇村绿化重点区域植绿护绿工作,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得益于此,梅州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四季皆春盛景,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绿色生机。

  四季皆春,梅州自然基础扎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118.77万公顷的林地面积、74.54%的森林覆盖率,为梅州披上了翠绿的外衣,构筑了坚实的生态屏障。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大地上,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多样,这些均为绿美梅州生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科研价值。

  2023年,梅州市林地面积118.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54%。2024年,全市自然保护区49个,总面积17.48万公顷;森林公园93个,总面积7.53万公顷。

  四季皆春,梅州群众基础坚实可靠。在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的浪潮中,广大市民是受益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开展“廿林添绿”大行动、“1+3”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系列行动等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梅州人民形成了热爱自然、珍视生态的淳朴民风。

  值得一提的是,发动群众通过认养认种、捐款捐苗等方式参与、支持家乡绿化美化,梅州各地还结合赏灯等民俗开展“添灯(丁)加树(寿)”“外嫁女返乡种树”“有好事、来种树”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在入学、参军、婚姻、创业等人生关键节点以植树庆贺喜事,弘扬绿色健康的文明新风尚,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季皆春,梅州产业基础扎实稳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梅州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生态富民产业,带动当地群众的就业和增收。

  截至2024年底,梅州市拥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5家、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4个(含试点),数量居全省前列。

  四季皆春,梅州管护基础稳固有力。为支撑绿美梅州生态建设,梅州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林长制”为抓手,将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纳入林长巡林清单,市级林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巡林工作,带动各级林长主动履职。持续深化完善“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制度,推进行政执法协作,有效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严格监管林地、林木等资源,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爱绿、植绿、护绿,梅州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这仅仅是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的一个站点,绝非终点。不可否认,时下的梅州在绿美生态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谁来种”的方式较为单一、“谁来管”的责任较为模糊、“为何种”的谋划较为薄弱等短板。

  “谁来种”的方式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梅州主要依靠政府组织的集中植树活动以及部分群众自发参与,部分地方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植树造林的渠道不够畅通,未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导致植树主体相对局限,难以形成大规模、持续性的植树热潮。

  “谁来管”的责任较为模糊。植树之后的长效管护主体不明确,尤其是部分镇村层面缺乏对应的管护机制,导致不少地方出现“重在‘种’轻在‘管’”的现象,成活率大打折扣,极易形成“植树年年造,年年老地方”的尴尬局面。

  “为何种”的谋划较为薄弱。当前植树造林更多集中在生态修复和绿化层面,部分地区对树种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的长远规划和功能提升缺乏深入研究,较少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与本地生态系统的适配性,未能充分发挥植树造林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绿美梅州春常在,绘好绿美梅州画卷,梅州步履不能停,更需要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地不懈努力,从向绿充“植”到向绿要“值”,形成链条式的科学发展模式。

  绿美梅州春常在,关键是向绿充“植”。

  梅州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数量更重质量”是绿色生态建设的基本准则,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践行。否则,容易陷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与“只为种而种”的不良循环,让众多工作流于表面,难以真正扎根。

  数量层面,梅州要持之以恒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为绿色覆盖率的稳步增长提供坚实保障。通过精心谋划并实施一系列绿化工程,如城市公园绿地拓展、乡村道路河岸绿化等项目,让绿色触角不断延伸,持续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色植被总量,让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田间地头都能被绿色浸润,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让绿色成为梅州大地最常见的色彩。

  质量层面,梅州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植绿之路,将生态效益摆在突出位置。于树种选择环节,优先选用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本土树种,注重科学种植方法的运用,从土地整理、树苗栽种到后期养护,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科学规范。此外,要强化对已植树木的后期管护工作,建立专业的养护团队,定期开展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每一棵树都能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真正实现“绿树成荫、生态宜居”的美好愿景。

  绿美梅州春常在,重点是向绿要“值”。

  梅州应坚持增强前瞻性、找准着力点。重当下更注重长远,单纯的林木数量增长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挖掘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生态环境优化上,梅州需持续加大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力度,全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具体而言,要依据不同区域森林的自然禀赋与现状特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抚育和改造策略。针对退化林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对于生态功能较弱的森林,通过科学补植、抚育间伐等措施,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起结构稳定、功能健全、生态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精准监测与评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在产业发展方面,梅州需致力于推动绿色产业向纵深拓展,构建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梅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林业资源为依托,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发展木材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提升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三是深入挖掘梅州的文化底蕴与生态特色,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度融合,精心设计开发一批高品质、个性化的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游客体验,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旅游后花园,让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文化建设层面,梅州应深入挖掘本土生态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生态智慧,将生态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

  立足现有基础,要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作为生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如生态文化节、自然教育讲座、生态摄影大赛等,激发市民对生态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市民的生态文化素养,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使生态文化成为梅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核。

  在社会发展领域,梅州需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结合本地实际,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企业积极投身绿美梅州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社区、绿色乡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让绿美梅州生态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水映青山,四季春常在。绿美梅州不是画出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跑赢跑好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梅州要植绿,更要绿“值”。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