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濒临灭绝

  在中国昆虫文化中,萤火虫与蝴蝶、蟋蟀齐名。古时文人吟诗作对常以萤火虫为题材,现代都市人则将萤火虫视为浪漫、爱情的象征。曾几何时,每到夏夜,在河边、池边和农田,都会出现这些打着“灯笼”的小精灵。但现如今,城市里几乎难觅萤火虫的踪影,即使在农村,也很难看到流萤飞舞的壮观景象了。   专家发现萤火虫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萤火虫的生活处境非常糟糕!”付新华,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博士。年仅29岁的他,已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聘为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付新华对于萤火虫的生存现状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2000年夏季,一次与萤火虫“戏剧性”的接触,让付新华和这种会发光的小精灵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寻找萤火虫,他常常到野外进行考察,然而,情况并不容乐观。“一些稀有的陆生类萤火虫,越来越难以发现,可能已经濒临灭绝。”付新华告诉记者,2003年,他在武汉发现了一种非常珍稀的多光点萤,多光点萤非常独特,雌虫全身能发出20多个光点,而雄虫不发光。当时付新华在不同的地方,总共发现了30多只多光点萤,那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都相对较好。随后几年,付新华又进行了多次考察,但一次比一次失望。“萤火虫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是被垃圾污染,就是被建筑所填埋。”去年一年的时间,他总共只在野外发现一只多光点萤。   “萤火虫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它们对生活质量可挑剔得很。萤火虫只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一旦植被被破坏、水质被污染、空气变污浊,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付新华说。   据介绍,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多栖于遮蔽度高,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的地方,水栖萤火虫则对环境要求更高,水不能被污染,不能有灯光污染。   然而,人工光源带来的冲击;河流、沟渠水泥化所引起的危机;农药的使用;水污染造成环境的劣化;外来物种的入侵;人为捕捉……这些,无疑给萤火虫带来了噩运。   “我现在的工作重心放在了野外考察上,希望能发现更多的珍稀萤火虫物种,以便研究和保护它们。”付新华说,目前他已先后考察了山东、四川、湖北的萤火虫,明年,他还打算到云南去考察。 萤火虫许多价值鲜为人知   事实上,除了“萤囊映雪”的佳话,“夜光流萤”的诗意,萤火虫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对萤火虫的研究一片空白,很少有人去探索它的科学奥秘。付新华认为,作为人类环境保护的“哨兵”,萤火虫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人们比较重视害虫的防治,萤火虫是一种益虫,反而很难引起重视。”据付新华介绍,萤火虫的幼虫以捕食蜗牛、螺类等动物为主,是这些农作物害虫的主要天敌。   此外,萤火虫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专家指出,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萤火虫在地球上消失了,足以证明生态环境已经十分恶劣。   而上海的林业工程师宋金波甚至认为,与华南虎这样的“明星”相比,萤火虫可以说是“无声无息”。但如果像萤火虫这样的物种灭绝,可能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非常喜爱萤火虫的国家,但他们就非常注重保护。据了解,为了保护萤火虫,日本先后指定了十个“天然纪念物”地区(自然保护区);萤火虫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萤火虫被部分国家和地区纳入生态旅游点的开发   而随着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部分国家和地区投入了萤火虫生态旅游点的开发。   马来西亚已建成两个萤火虫生态旅游景点;新西兰的怀托摩萤火虫洞被人们誉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新加坡也计划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以便吸引萤火虫到公园“落户”。   付新华说,他打算明年在武汉包一个鱼塘,建立一个小型的水生萤火虫保护地。“先在里面繁育萤火虫,然后释放到野外,希望可以对萤火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萤火虫灭绝的速度。“我无法阻止萤火虫的栖息地被无情地破坏。”面对萤火虫的命运,付新华显得忧心忡忡。  来源:《北京青年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