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赢取国家发展空间、抢占低碳经济竞争优势的潜力所在。
  
  
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林业局从2001年开始林业碳汇管理工作。2003年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碳汇办),2007年调整为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气候办)。推动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稳步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积极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按照2005年颁布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财政部第37号令)要求,在国家林业局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在广西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个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方法学也是全球首个清洁发展机制退化土地再造林方法学。项目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技术水平,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实施此类项目的先河,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率先完成清洁发展机制造林碳汇项目优先发展区域选择与评价研究。根据《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对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要求,通过分析1990年土地利用资料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同时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社会发展、造林成本、经济发展水平、林木生长速率等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提出了我国适合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先发展区域,为科学指导各地实施碳汇项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奠定了基础。
  
  (三)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根据《国家方案》指导意见和总体要求,历时近2年,国家林业局研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并于2009年11月6日正式对外发布,成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以及5项基本原则、3个阶段性目标和22项主要行动,确立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主要行动。
  
  (四)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该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的非盈利公募基金会,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起,业务主管是国家林业局。其宗旨是,致力于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其他相关的增汇减排活动,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基金会的设立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汇、展示捐资方社会形象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帮助企业和公众志愿减排,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又能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增加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保护地球家园。早在2007年7月,国家林业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其他企业,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碳汇造林。截至2009年年底,社会各界捐资3亿多元,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完成了造林100多万亩;此外,有近万人次累计捐资近300万元,在北京八达岭营造了个人碳汇林。展现了公众“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实践低碳生活的具体行动。
  
  (五)积极探索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加快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编制完成《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技术指南》,推进建立碳汇计量监测的模型体系和数据体系,开展样点省份试点。稳步开展碳汇项目计量监测工作。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组织编制并出版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组建了专门从事碳汇项目计量监测的专家队伍。举办了多期全国碳汇计量监测培训班,并委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研究,取得了相应成果。
  
  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纳入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富集地区,林区森林覆盖率79.83%。大兴安岭地区开发建设三十多年来,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八千多万立方米,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应把握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林业带动地区环境、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可纳入大兴安岭地区低碳经济的林业内容
  
  作为一个林区,纳入低碳经济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个方面:(1)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2)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3)保护和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征占用,减少碳排放;(4)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其产品生产过程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低碳过程;(5)森林作为生态游憩资源,其形成过程就是增汇、固碳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低碳的休闲娱乐场所;(6)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7)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
  
  (二)推动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
  
  动员工业企业,特别东部地区的煤炭、电力等高排放企业,出资到大兴安岭地区开展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志愿增汇减排。如大兴安岭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结成“姊妹”城市,由结对城市的工业企业捐资到大兴安岭地区”购买“碳汇,开展碳汇营造林。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帮助下,规范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等,确保大兴安岭地区具有产权明晰、计量清楚、内涵丰富、多重效益的森林碳汇。促进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服务市场的价值化,从而盘活大兴安岭的森林资产,推动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