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之王广东怀集茶秆竹

 驰名中外的茶秆竹产自广东省怀集县。茶秆竹有竹杆通直、壁厚、枝细、叶疏、节平、环细、光滑、坚韧、弹性强、不易虫蛀、耐腐蚀等特点。

按茶秆竹长短、大小以及竹身形状的不同,习惯上径粗杆长的叫茶秆竹,短细的叫厘竹。不同地方、不同品种的茶秆竹的外形和竹质上都有差异,以坳仔区、大坑山农林场在绥江沿岸山岭上生长茶秆竹最优,一般都株高10多米,径粗3~5厘米,大的可达10厘米。上世纪50年代,苏联以坳仔茶秆竹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杆,国际滑雪比赛曾指定使用中国坳仔茶秆竹制作的滑雪杆,风靡一时。

19世纪前,产地农民只用茶秆竹制作竹床、竹椅等家具,或搭棚、围篱笆、当燃料,间或也有木商、竹农砍运一些出县销售。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坳仔一农民砍野生茶秆竹1捆,随木排放运到至广州摆卖,一个英国商人见此竹色泽鲜黄、竹质坚韧,便买了几支带回英国,受到许多人赞赏。后来,该商人便托中国商人大量收购,供应英国市场,并声明非怀集坳仔茶秆竹不买。由此引起中国有关方面关注,组织了调查队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省调查茶秆竹,发现质地最好的还数广东怀集县的坳仔茶秆竹,誉之为“钢竹”、“竹中之王”。

怀集茶杆竹自清道光年间畅销英国市场后,客商沿绥江而上收购,并建立竹庄专营收购和加工外销。道光二十年(1840年)港商陈伯如(佛山人)最早在坳仔墟的河南岗(今坳仔林业站一带)办均利兴竹庄,收购茶秆竹,雇工用湿沙擦洗、晒干,称沙白竹,用船运到广州再加工、包装,经香港运销国外。继陈伯如后,南海、佛山的商人接踵而至,先后在坳仔一带绥江沿岸办竹庄,较大的有均安、平安、祺栈等。从此销量大增,远销到亚、欧、澳、美洲30多个国家。

1950年7月,该县政府成立5人厘竹收购领导小组,并在坳仔墟设国营均益竹庄。此后,茶秆竹仍为该县最大宗的外贸出口商品之一,年出口量均在2万吨以上,占全国茶秆竹出口量的50~60%。最多的1980年达4.97万吨,占全国茶秆竹出口量的70%以上。

1925年,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MCGLURE)慕名专程到坳仔大同村,住了10多天,对茶秆竹的生态环境、质地和出口情况进行了考察,回去后写成资料,并附有竹林和竹株照片,编入《世界竹子研究》一书。后来美国曾用怀集坳仔茶秆竹塑化作飞机油箱的零部件。

1974年,莫古里的学生、国际地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地理学会副主席马丁(MARTIN)遵照老师遗嘱,偕夫人远涉重洋来到怀集坳仔,又一次对茶秆竹进行考察。回去后,在《世界竹子研究》一书中作出了详尽的介绍。据马丁教授介绍,怀集茶秆竹销往美国后,价值很高,制成的钓鱼杆每支市场售价最低100美元,高的200~300美元。《中国质量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