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托起美丽惠州

2014年9月,惠州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广东省继广州之后第二个成功“创森”的城市,也是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生态优势是惠州的最大优势,绿色发展是惠州的最大潜力”,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说,惠州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强化“创建为民”理念,保持绿色发展定力,坚定不移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之路。环境好了、生态美了,惠州绿色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绿色优势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

全民共建共享创森成果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旨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城市生态和人居改善,其主要内容是“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2年5月,惠州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背景下,在省内地级市中率先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为此,惠州相继实施中心城区添景增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城市森林家园创建、城市森林碳汇建设、环城森林游憩带建设、城市湿地体系建设、城市生态产业带建设等十大工程,推进“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惠州。

截至2014年底,创森累计投入超5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逾37亿元。这些投入的产出是,惠州40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全市形成了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犹如在一幅山水相依、绿色满园的画中穿行。

2014年9月2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惠州“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让已经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多个荣誉的惠州,再添一枚高含金量的“国字号”金牌。

“创森”成功,是惠州坚持“创建为民”、“生态为民”理念,保持绿色发展定力,严守生态底线,矢志科学发展的结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惠州始终坚持“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依靠群众,创建成果人人共享”,在全市持续掀起了“创森”热潮,群众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植树造林、美化绿化等活动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绿色福利”。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这样总结道:领导重视是重要保障,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全民参与是基础力量,造福民生是最终目的。“要把“创森”作为建设生态城市、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休闲之城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惠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截至2014年底,惠州林业用地面积1067.6万亩,占全市面积的63%,森林蓄积量3267.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6%,城区绿化覆盖率41.2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6.8平方米。

如今的惠州,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处处充满着赏心悦目的绿韵,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机,一片片森林让城市更加宜居,一片片绿色昭示着美好未来。

创森,让惠州天更蓝水更清

森林城市,好比人的肌体,“天蓝、水清、地绿、景好”才称得上健康!为此,惠州科学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打造“绿谷”。完成森林碳汇造林面积38.6万亩,对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三大山”的森林绿化、自然资源进行重点保护提升,打造成了珠三角难得的“生态绿谷”、“森林氧吧”,该区域负离子平均浓度多高于10000个/立方厘米。

———养护“绿肺”。推进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全市新建城市公园27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格局初步形成。推进西湖、红花湖、金山湖“三大湖”整治,生态保护、水质治理、环境美化齐头并进。开展“千村家园绿化”行动,每年200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

———强壮“绿肾”。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高标准推进潼湖湿地、海洋生态园、考洲洋“三大湿地”公园建设,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生态修复有效推进,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逐步显现。

——贯通“绿脉”。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完成10余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大高速公路节点绿化力度,与绿色廊道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间体系。建成省立市立绿道679.7公里,成为生态通道、美丽通道。

如果说森林是城市之“肺”,湿地是城市之“肾”,河涌则是城市的“血管”,必须通畅起来。2012年起,惠州大力实施河涌整治五年规划,按照“每个县区、镇办每年治理一条河涌”的要求,启动了63条河涌的污染整治工作。仅整治市区14条河涌,五年内投入将达到100亿元。已经完成综合整治的金山河、青年河等,把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水文化融入其中,实现了“一河一景观、一河一特色”,打造出城市亮丽景观和河涌整治的样板。

穿城而过的东江母亲河,犹如一条大动脉,是惠州、深圳、东莞和香港的饮用水源。惠州把保护东江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管理制度,对新上项目坚决执行“三个一律不批”: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凡是不符合相关规划和功能区划的项目一律不批;凡是达不到节能标准、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批。近年来,每年都否决一大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否决率超过10%。同时投入逾5000万元资金,大面积种植涵养林,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保证了惠州境内156公里的东江碧水长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森林城市的创建,让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名村、名镇、古村落遍布各县区的美丽惠州,更加散发迷人的魅力!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国家森林城市的成功创建,增强了惠州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道路的自信和底气。既有大石化、大项目,又有好山好水好空气,良好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惠州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

国家5A级景区罗浮山,是惠州叫响全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品牌之一。2014年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一瓶5升惠州罗浮山负离子空气罐头在慈善拍卖会上拍出3万元“天价”。在惠州龙门县龙华、永汉两镇之间,一条聚集了10余家高端酒店的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经济带正在形成。在惠东县巽寮湾,“百里滨海旅游长廊”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而惠州好山好水好空气的保持与提升背后,是近年来该市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所作出的努力。

创建森林城市不仅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也创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13年底,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667.49亿元。2014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9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3.2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投资者就像“候鸟”一样,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飞,有些甚至不远万里。惠州的生态优势成为了招商优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飞向”了惠州,在惠州找到了家的感觉,变成“常住户口”留下来不走。近年来,中海油惠炼二期、信利AMOLED、科锐、比亚迪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惠州,世界500强企业有31家在惠州投资设立了59家企业。2013至2014年全市新立项1亿元以上项目568个,计划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惠州种下的是树木花草,改善的是生态环境,提升的是民生质量,收获的是科学发展。

正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惠州走出了一条“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推动大发展”转型升级新路,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惠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7亿元,成为全省第5个经济总量进入“三千亿元俱乐部”的地级市。回顾前两次的跨越:从2007年到2011年,4年时间GDP从千亿元跻身2000亿元行列;3年时间,实现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跨越。一次次跨越用时不断缩短,高度不断刷新。

如今,惠州正在为下一个跨越打造两大引擎———“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和“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前者已列入广东省重大战略平台,未来将把这里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后者以潼湖湿地为依托,占地141平方公里,将打造成创新要素高度、高端聚集区,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依托两个引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惠州将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没有水分的增长。

向国家生态文明市进发

“创森”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4年岁末,惠州市召开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总结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推进会。陈奕威说,要总结“创森”经验,巩固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创森”工作主要有四大特点,即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造福百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把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色,始终坚持把规划先行、项目推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始终坚持把加强领导、凝聚力量作为“创森”的坚强保证。

在这次会议上,惠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2015年要达到国家生态市的标准,之后再用两年提升生态市水平,到2017年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市。

陈奕威指出,惠州的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同样可以保持好的生态,只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守住生态、民生、法律三条底线,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无论发展多快,保持好山好水好空气都不是问题!

    让老百姓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怀着这一信念和追求,惠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步子将越走越坚实,道路将越走越宽阔!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