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的发源地、四面环水而居的栖息地、美国最大港口城市之一的新奥尔良,近日遭受到灾难性地毁灭: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暴雨将全城淹没在一片汪洋中,并且摧毁了城内外众多建筑。
是什么让新奥尔良遭受如此厄运?一言以蔽之,人类没有为自然留下适宜空间;新奥尔良在城市扩建和发展道路上不遵循自然规律,走上自我毁灭之路。美国作者约西亚·罗伊斯在该城规划和扩建之初曾作过一段描述:“当他们兴建新城市和占有新土地时,首先焚毁树林、迫不及待地移平山坡,并且不论地形如何,都按照万变不离其宗的计划在当地开辟笔直的街道和十字交叉路口;简而言之,他们以狂热破坏自然景色为目的,来开拓新的居住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绝非由于他们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而是由于……原来的自然条件不合他的心意,现成的东西不能使人满意……因此,第一个愿望就是重起炉灶。”
也许新奥尔良的建设和扩展并不如此严重,不过却有扩建时不顾一切的特点。新奥尔良呈碗状下凹地形,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以下。当初作为移民城市并没有背离自然规律,建在地势较高地方。可随着移民规模的越来越大,人们筑起了大坝,在低地扩展了城市。于是密西西比三角洲越来越少、低地越来越多,周围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
再后来,倡导城市美丽占了第一位。意大利移民将新奥尔良按威尼斯风格作了设计,在城市中设计了一系列同心圆,数组古典柱廊构成罗马式广场背景,地面则是意大利地形图,同时让波河、阿诺河以及台伯河流入位于广场中心的“地中海”。然而,人们诗意建设越多,留给自然的空间也就越少,对自然灾害的缓冲力就不断削弱。正如泰国海滨度假村将能抵御海啸的天然屏障──珊瑚礁和红树林破坏殆尽,以致海啸来临无法有效减少灾难一样;新奥尔良将密西西比三角洲湿地完全侵占,而忽视了将部分三角洲湿地留作缓冲地的考虑。
当然,新奥尔良人并非不知他们的处境。在此之前,环境和防灾专家一直建议将新奥尔良海岸沼泽地重新填满。但自1930年以来,由于新奥尔良的开发和建筑,约有100万公顷的泥土消失在大海中,将需要140亿美元方可恢复,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另外,还有其他抗御灾难的提议,如改造防波岛、修建更多防洪堤坝、限制流入河道和沟渠水量。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一名教授甚至建议修建一个两层楼高的带有防洪水闸的围墙,以确保城市南部地区的安全。可这道围墙还在讨论之中,卡特里娜飓风不请而至。
新奥尔良灾难再一次展现人类竭泽而渔的事实。总而言之,人类并非不需要变革和发展,可城市在扩建和发展时一定要为自然留下适当空间。对于新奥尔良和其他城市而言,湿地或沼泽地看似无用的地盘正是自然缓冲空间,也正是我们人类必须留置的内存。(保护办 张伟彬)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