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地下森林”

人类记录的历史,只有两千多年,自然界很多物质保存气候信息可以达数十亿年。无伦是仍生存的还是已经死亡被埋在地下的,都是记录气候变化最好的物证。因此,当四会、高要的“地下森林”公诸于世,就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为四会等地的地下埋藏树木拍摄了专题科教片“树说历史”,多次向国内外播出,再一次引起科学界的重视。最近几年,广州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平日、谭惠忠及中山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镇洪教授多次来四会市考察,他们建议委市市政府将这些“地下森林”保护起来,不再开采挖掘。今年2月2日,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七一九地质大队队长刘立文及科技人员到四会龙甫镇“地下森林”挖掘工地考察。   “地下森林”曾当廉价瓶塞卖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广州、南海、三水、四会、高要、高明、鹤山、恩平、阳江等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在挖鱼塘、造屋地基时就发现地下埋藏大量的古木,这些古木质地松软,可用于制作水瓶塞,于是陆续开挖。   四会农民在建房子或挖水井的时候,也挖到古树头,不知道是什么树种,由于到处都是,挖也挖不完,农民已见怪不怪。这些古树头木质松软,不怕水,有弹性,因此成为生产保温瓶用的软木塞。后来,农民为增加收入,在每年收割完水稻之后,利用机械把这些木桩子加工生产成瓶塞。加工后的半成品,每只可卖7厘钱。   近年来,加工木塞后的边角余料,还可以粉碎成花泥,是栽培兰花的上好材料,花泥通常贩卖到顺德等珠三角地区。   前些年,四会最多时有20多个开挖“地下森林”的场所。一些老板以每亩8000元不等的价格租下那些低洼地,然后雇请外地民工挖掘制作木塞。   在四会的龙甫镇,我们看到很多鱼塘,刘立文队长说,四会很多鱼塘都是挖掘水松的现场,由于不能再种植水稻,顶多蓄水一两年后再改作鱼塘。在村头路边还可以见到一些巨大的烂木头堆放在一旁,偶尔还可在田基见到独木成桥的古水松。   在龙甫镇燕岭村,有一处尚没最后清理完毕的场所。挖掘工地面积约两亩,深二三米,也有的地方深五六米,十几名工人正在挖掘,有五六棵大树头,其中有三棵直径约2米余的树头连成一堵“墙”,旁边一棵树头矗立2米高。一位民工说,旁边刚挖出一个直径3米半的大树头。 过去常可挖到像这种二三米直径的大树头,有些连树干都还保持直立的样子。   刘立文队长告诉我,这个地方四周是山,中间谷地就是挖掘工地,这些古树距离地面仅有五六米,说明这些古树是被淤积埋入地下的,这片古树埋藏位置浅,估计它距今约500年,古树的大部分有机质已经分解,留下中间多孔的纤维质树干部分,所以比较松软。   四会曾是水松王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广州地理研究所专家李平日教授做了这方面的研究。2000年,《羊城晚报》和《南方日报》刊登了关于地下埋藏树木的文章,2001年初,四会市民政局局长邓荣康下乡检查工作,发现四会龙甫、清塘等地农民挖鱼塘、打地基时也挖出地下埋藏树木,打电话给广州地理研究所专家报料,说四会有很多这样的地下埋藏树木,李平日教授到四会考察后大吃一惊,这简直就像“地下森林”。   当时,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听说四会发现“地下森林”,于是赶过来考察。看完后,这位曾在美国研究过全世界各类古树木的博士带上一个有800年树龄的树桩乘飞机,因为害怕有闪失,他不敢托运,而是小心翼翼地抱着树桩直到下机。   专家们估测,四会曾经有数百平方公里的 “地下森林”,历史上四会曾是水松王国。为目前广东发现连片面积最大的“地下森林”。但是经过几十年开挖,至今仅剩下十多平方公里。   气候两次变冷 水松两次死亡   为什么水松会死亡呢?刘立文队长说,造成连片的水松两次死亡的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因水松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它需要温暖或炎热的气候才能生长,其倒下的原因是当时处于气候冷期。两层地下水松代表着两个不同冷暖时期的树木,水松两次大面积全部死亡,应是气候突然变冷的缘故,这可为研究华南地区气候与环境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什么死亡的水松会埋于地下呢?刘立文队长说,原来四会是海拔较低的珠三角洲低洼盆地,河流纵横,湖泊密信,这块盆地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下沉,而每年雨水冲来的泥沙很快又将这2毫米的空隙填平,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冲刷,这些水松便被埋藏于地下了。   研究树木年轮,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树木的年龄,年轮蕴藏了树木生长期内每年(甚至每季)的气候与环境信息。   “地下森林”有2000年历史   “地下森林”这个称呼还是传媒首先叫出来的,学术名称是“地下埋藏树木”。四会的“地下埋藏树木”大部分为水松。水松属杉科,落叶乔木。喜生于水边湿地或沼泽地。材质轻软、耐腐力强。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遗植物。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水松对于研究杉科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古气候学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水松零散分布于广东南部、福建、广西南部等地,但主产区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地下埋藏的树木,大多为水松树。四会市的地下水松埋藏丰富,分布集中,连续性好,树根、树干保存较为完整。四会市地下森林分布以四会城区、龙甫、贞山、大旺、大沙、石狗等地最为丰富。在四会发现的“地下森林”可分为两层,上层距今约500年,下层距今2000年左右。   现存少量水松为人工种植   水松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目前,野生的水松基本绝迹,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地有小量的人工栽培水松。经过半个世纪的生长,这些树干直径仅二三十厘米。而在四会看到的埋藏地下的水松直径普遍有1米以上,有的直径达3.5米,说明这些水松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现在,存活的水松为人工种植,除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有栽培,罗浮山九天观栽种了几棵水松,树龄三四百年,树径约50至60厘米;韶关南华禅寺栽种了九棵水松,史料记载,为400余年前明朝正德年间栽种,树径也是50至60厘米,其中一株树龄超过500年了,树高40多米,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水松,这棵水松经历了几番枯荣,至今长势有些令人担忧。   据统计,全省共有古树名木23179株(群)。树型最壮观的是化州的高山榕;树冠最大的是新会的细叶榕--小鸟天堂,它一树成林,树冠投影面积达1.15公顷;胸围最粗的是罗定的雅榕,它胸围1620厘米;最长寿的新兴国恩寺禅宗六祖手植的荔枝树,它有1300多年了;生长最高的是韶关始兴县都亨镇的杉木王,树高44米。   保护“地下森林”是社会共识   人类最原始的工具和用具,除了石器就是木头了。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古树名木是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见证,是当地的文化瑰宝,是文化遗产,是自然和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自然资产。四会市“地下森林”是自然界的奇迹,是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它记载了四会的历史、缩影了四会的自然,是四会市得天独厚的无价之宝!   刘立文队长说,《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和《矿产管理法律法规汇编》提到,古植物化石才属于文物保护内容。而埋藏古树现在仍是木头,无法享受“硅化木化石”待遇。   古树不是文物,因为它没有蕴藏人类的劳动创造。所以古树只是自然物,无法享受《文物保护法》的庇佑。但是古树犹如文物,保护古树不应用钱衡量。对于已经死亡重新出土的埋藏古树,应受到广泛的重视。   古人视古树为神树,极力保护。我们今天不但要保护活着的古树,也要保护出土的古树。观音山森林公园从各地征集了一批古树,建立了古树博物馆。阳春市政府把当地出土的万年古树矗立在市中心文化广场,供市民观赏。阳东县东湖度假区陈列了一棵距今5000余年的古樟树……   热心“地下森林”保护工作的四会市民政局局长邓荣康说,2005年,广州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平日、谭惠忠,中山大学张镇洪教授等向四会市委市政府建议将这些“地下埋藏树木”保护起来,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四会市委书记董树海、常务副市长李奔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制定了保护措施。2004年底,四会市开始禁止开挖地下古树。四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古树名木管理规定,对四会市784棵现存的古树采取了保护措施。   四会市是广东“林业生态县(市)”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之一,当之无愧。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森林”   保护地下埋藏森林与合理开发利用并举。以往群众性的挖采树木造成宝贵的资源流失,而且农民的收益并不为此而增加。如用水松制作软木塞,加工成半成品才7厘钱一个,一块直径1米,厚约4厘米的树盘能冲制200只软木塞,只值1元4角,而这棵树的生长期约为200年!如果将这块有着200多圈年轮的树盘进行防腐、防裂处理后制成标本作教具,可以收回几十元;如果纹理独特,曲线优美的树盘稍加装饰,作为工艺品则可值几百元。如以测年技术测定树木制品的年代,每件工艺品都附有年代鉴定证书,其身价更是成百倍增长。可以说,科学开发与利用地下埋藏森林价值可观。   去年,四会市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地下森林王国”,首期规划占地100亩,在四会东城街道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连片“地下古树公园”。以此规划把“地下埋藏树木”建成保护、研究、科教基地,将这座自然科学博物馆集科学研究、古树保护、园林展览、科普旅游于一体,通过文字、图像、声、光、味等多种媒体形式表达出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