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关注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00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后京都”问题,即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会主席、肯尼亚环境部长基布瓦纳在开幕式上说,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全球变暖将威胁全球最贫困人口,特别是非洲最贫穷人口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他呼吁与会缔约方共同努力,确保在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实际行动。   大会期间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二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代表将讨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策略等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截至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制定的,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记者刘颖、梁涛)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