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一样,动物也会“弄虚作假”。根据人类的历史记载,从鸟类、青蛙、甲克类动物到灵长类动物以及类人猿,这些动物都有欺骗行为。
一直以来,生物学家对存在于动物界的欺骗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因为欺骗会破坏动物之间的信任,不利于进化。最近,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找到部分答案。他们发现,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更偏向真相和谎言的混合体,换句话说,半真半假才最有利于动物进化。
如果你经过一个池塘,听到蛙声一片,你可得听仔细了,因为当中可能有一些青蛙在“撒谎”。雄性青蛙通过鸣叫声来显示自己有多强壮。体型越大的青蛙,叫声越低沉,一只强壮的雄性青蛙所发出的低沉的鸣叫声足以吓退那些试图侵入它领地的同类。
虽然大部分青蛙都是诚实的,但是也有一些会弄虚作假。一些体型较小的雄蛙会刻意压低自己的声音,造成自己体型强壮的假象,借此吓退那些本来比它们更强壮、能够战胜它们的同类。
和人一样,动物也会弄虚作假,青蛙只是其中一种。根据人类的历史记载,从鸟类、甲克类动物到灵长类动物以及类人猿都有作假的记录。至于现代人就更不用说了。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家史蒂芬·诺维基在《动物沟通的进化》一书中表示:“人类之间的沟通充满欺骗,你只需要读一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就能够看出这一点。”
诚实的“代价”
一直以来,生物学家对存在于动物界的欺骗现象感到迷惑不解。欺骗应该会破坏动物之间的信任,但是,举例来说,为什么青蛙仍然一直相信低沉的蛙鸣声意味着青蛙的体型巨大?科学家通过最新的研究找到部分答案: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更偏向真相和谎言的混合体,换句话说,半真半假最有利于进化。科学家表示,这一点在一只动物面对一群动物“观众”的时候最明显。对于一群“观众”来说,保持诚实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做法。
有关动物相互欺骗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伊索寓言》的年代。
1883年,自然学家乔治·罗曼斯在其著作《动物的精神进化》一书中,对动物的欺骗行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科学家已经开始记载一种动物欺骗另一种动物的现象。例如,一些无毒的蝴蝶经过进化,可能会长出与有毒蝴蝶一样的花纹,从而震慑它们的天敌——鸟类。但是,在动物的同类之间,诚实通常还是占据上风——动物给同类发出有危险的警告、雄性动物在搏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动物宝宝让父母知道它们饿了——这些诚实的行为让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双方都能受惠。
但是,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存在一个漏洞,可能会让动物中的“骗子”有机可乘。举例来说,当天敌接近的时候,劳伯鸟通常会向同类发出警报。但是在有些时候,劳伯鸟可能会发出假的警报赶走同类,好让自己独享美食。
设想一下擅长欺骗的劳伯鸟,它们通过欺骗占有更多食物,从而能够哺育更多后代。与此同时,诚实的劳伯鸟则会处于劣势,它们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来哺育更多后代。当假警报行为变得普遍后,自然选择的天平就会向那些不容易受骗的劳伯鸟倾斜。
群居诱发欺骗?
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乔纳森·罗威尔博士还表示,当雄性青蛙发出低沉的警告声的时候,其他青蛙必须进行判断,它们或者听从警告后退,或者忽略警告发出袭击。但是袭击必然带有风险性,因为有可能发出警告的青蛙并没有在弄虚作假。罗威尔说:“很多时候,发出挑战的青蛙并不愿意冒险。”
有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动物种类弄虚作假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离群索居的动物可能会进化成更诚实的动物,而群居的动物可能更擅长欺骗。如果这一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人类将注定成为最擅长欺骗的动物。
科学家还发现,动物还会通过欺骗来惩罚“窃听者”。以青蛙为例,雄性青蛙在追求雌性青蛙的时候会发出一种特殊的鸣叫声,然后再对被吸引过来的雌蛙发动追求。但是有时候,雄蛙发出求偶的叫声,却是为了对其他雄蛙发动袭击。这是因为有一些雄蛙在“偷听”到雄蛙的鸣叫声后,会闻风而动希望可以借机把雌蛙抢过来。如果雄蛙总是很诚实的话,它们可能会输给那些狡猾的同类。但是如果它们通过欺骗发动袭击,它们就能够把狡猾的同类赶走。科学家表示,从中可见,自然选择更偏向于欺骗,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雄蛙可能也会误把“好伙伴”赶走。至于雌蛙,它们当然是选择信任雄蛙的求偶声为妙。
动物欺骗行为多种多样
当科学家根据这一理论建造数学模型的时候,他们发现欺骗行为会对很多沟通基本形式造成破坏。为此,科学家希望能够找到诚实比欺骗更占上风的情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生物学家阿莫兹·扎哈维通过研究发现,当弄虚作假的“成本”相对较高的时候,诚实才会占据上风。扎哈维根据这个理论构建了精细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理论。
扎哈维以公鸡为例,公鸡通过又红又大的鸡冠吸引母鸡,因为这意味着它们很强壮,而母鸡选择强壮的公鸡,就能生出健康的小鸡。因此从理论上来说,那些虚弱的公鸡可以通过长出又红又大的鸡冠来糊弄母鸡,但是虚弱公鸡要长出大鸡冠,比强壮公鸡付出的代价要大很多,因此,经过折中,虚弱的公鸡就不会选择这种欺骗行为。
科学家表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动物界里诚实的行为仍然存在,不会完全被欺骗所取代。
最近,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乔纳森·罗威尔博士就动物信号建立了一个更复杂的模型,这可能有助于解答为什么欺骗行为如此普遍的问题。此前的模型只能研究动物单对单发信号的情形,但是在现实世界里的信号很少如此秘密。罗威尔表示:“信号的传递并不是以单对单的形式发生,而是发生在公众中间。”
罗威尔表示,发信号方与不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某种情况下,诚实的信号是最好的,但是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可能会有“窃听者”利用这些诚实的信号来为自己牟利。罗威尔的模式显示,诚实和欺骗行为处于一个稳定共存的状态。有时候发信号方可能会发出不诚实的信号,但是受众依然相信信号是真实的。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