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本文分析了此次灾害对我国南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对策。
2008年初,中国南方大范围地区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只是直观的,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的结构性创伤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深远。
一、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一)森林资源损失严重
全国遭受灾害的森林面积达1860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0%,直接经济损失573亿人民币。其中:受灾严重的国有林场1781个,苗圃1200个,冻坏林子种子760余吨,苗木近100亿株;受损防火林带7.2万公里;受灾的森林蓄积达到3.7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总蓄积的3%;损失的毛竹近30亿株,占全国毛竹总量的47%。
这次冰雪灾害对南方林业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其中湿地松几乎全部倒伏,桉树几乎全部折断和冻死,70%以上的楠竹爆裂折断,大面积的杉木和马尾松断梢、折断;大面积的经济林被冻死,以木材、竹类、松脂、茶油等为原料的林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大大减少,使原本十分紧张的木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造成一些林业企业停产,影响近百万人员就业,也将影响今后几年经济林产品的供应。
2007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18%,而这次受灾森林面积超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总面积,相当于2004年至2006年3年全国造林总面积,也相当于全国1个五年规划增加的森林面积,无疑,对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林业生产的周期长,竹子的恢复至少需要3至5年,其他林木需要更长时间。这些地区由于资源的损失和林农收入的损失,乡、县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受灾地很多都是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区位重要的森林区如此大面积的破坏对中国生态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多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影响主要有冻死和冻伤两个方面。间接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蟒蛇被冻死就是一例。由于冰冻灾害的“冻举”作用,许多大树的根被拔起,连带将其冬眠的洞也暴露了出来,导致其被迫提前苏醒。蛇是冷血动物,在冰灾期间的低温下会被冻僵,加上冬眠期间抵抗能力差,导致它最后被冻死。
2. 改变野生动物的食源
雪灾发生后,大量动植物被冻死,埋在雪下或冰下,野生动物的食物极度缺乏,许多被饿死。
3. 影响野生动物的种间关系
每一种动物在食物链中都处于特定的营养级,有其特有的生态位。一种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或灭绝会对其他动物造成巨大的影响。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极度濒危物种——海南虎斑鳽,其濒危程度可能更甚于朱鹮,在这次雪灾后,它们就消失了。
雪灾对野生动物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其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断绝了食物来源,使南方灾区3万只(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冻死、饿死,并且灾后还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死亡。
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雪灾后,森林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病虫害、禽流感、旱灾等。它所带来的生态灾害影响可能延续数十年。据估算,林业重建并恢复到灾前水平,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应重点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一)森林火灾
雪灾使大量林木倒伏、折断枯死,造成地上很多枯枝落叶,森林可燃物积聚骤然增多,给森林火灾的发生创造了物质条件,生物防火林带也遭受了严重的毁坏,灾区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
目前我国南方受灾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较平常增加了2~10倍,与往年相比,春季南方地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1级~2级。根据经验,往往是大雪大灾之后紧接着就是干旱,只要气象条件具备,森林火灾的风险等级大大提高。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多种“易危”野生动物种群规模缩小,小种群的“瓶颈效应”促进遗传漂变,降低了种内遗传变异,从而也就削弱了物种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如全球变暖)的能力,未来几十年内可能会有更多物种灭绝。每一物种都拥有其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特有基臣资源,一旦灭绝,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水质降低
雪灾后水源也成为间接受害者。森林受灾损害极其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近期内难以恢复,这些将导致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大为降低。这将表现为雨水即降即流,河水有雨即速涨,无雨则速降,水位极不稳定;泥沙含量增加,水质变浑。
(四)滑坡、泥石流
当大量林木被冰雪压折、“剃头”,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大为降低,土壤裸露,无植被层保护的土壤渗透性能下降,加之土壤失去植物根系的控制和空隙水张力的稳定作用,在降水强度大(如暴雨)的情况下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增加。一般来说,短期内很少发生土壤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因为此时植物的根系还未遭到破坏,仍然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几年后植物根系开始腐烂,这时滑坡和泥石流现象要比雪灾当年严重很多。
(五)森林病虫害
雪灾后,大量站杆木、倒木、断枝、森林枯死物的存在,为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竹蝗、白蚁等蛀干类害虫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幸存森林植物也因冰冻影响而生长势减弱,森林病虫害有可能加速蔓延或爆发。
冰冻雪灾后的重点次生性森林病害也会比较严重。如松树枯梢病、松树腐朽菌、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杨树腐烂病、板栗干部病害、油茶病害等。
(六)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这次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已经超过了其生态阈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几乎丧失,生态平衡已遭严重破坏。同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所造成的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极易发生“正反馈”。即:雪灾导致林木大量死亡,迹地空旷,水土流失、病虫害、火灾严重,火灾在土壤中形成的“抗水层”又诱发滑坡、泥石流,最终生境旱化,恶劣的生境导致更多林木的死亡。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致使森林生态系统迅速退化。
(七)禽流感
冰雪天气迫使大量在我国南部越冬的候鸟迁徙到东南亚(禽流感高发地区),当这些候鸟从东南亚迁回时,其携带的病毒极易导致本地野鸟和禽类感染并暴发禽流感,对养殖业乃至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三、消除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对策
(一)防控森林火灾
1. 做好雪灾受害林木清理工作
(1)清理地表可燃物。雪灾造成地表可燃物增加,其中落叶和小径级可燃物易于干燥和燃烧,要及时清理,尤其要注重清除防火林带地表可燃物,迅速恢复其阻隔林火的功能。
(2)清理道路两边的可燃物。许多树木整个树冠或大部分树冠折断,林区便道、小路、防火通道被阻隔,及时清理道路两边的可燃物,使道路畅通,可以作为防火阻隔带和扑火通道。
(3)结合生产需要进行可燃物清理。将抚育采伐、修枝造成的可燃物整理成带状或堆状,在合适的条件下,利用“控制火烧”或机械方法清除。
2. 以植树造林、清理受害林木为契机,营建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工程
及时对雪灾后清理出的空旷迹地进行人工造林,尽快形成森林环境,将容易燃烧的地带变为不易燃烧的地带。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和卫生伐,改善森林环境,减少可燃物的累积。营造混交林,调整林分结构,降低林分的燃烧性。在易燃的针叶林内营造抗火的防火林带,对于受损的防火林带及时更新补植,使其重现原来不易燃的植被,恢复其防火的功能和结构。绿色防火工程是一种经济、有效、持久的防火措施,是未来森林防火发展的方向。
灾后,大面积林木倒伏、枯死,在清理受害林木的同时,做好道路规划,将林区内的道路修建成网,既起到隔离林火的作用,又便于机械化灭火的实施。
3. 森林防火工作应注重群防群治
(1)全面落实责任,强化目标管理。落实以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体的多种责任制,积极完善森林防火领导的指挥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原有护林防火组织的建设,层层制定护林防火公约,消除火灾隐患。
(2)健全制度,依法制火。实行各村屯分干包片负责制,聘任森林防火监督员,组织搜山巡逻队,严肃处理山火肇事者和违章违纪人员。
(3)强化管理,控制火源。林区要严格执行人山许可证和生产用火许可证制度,适时发布森林防火戒严令和重点林区封山令,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地区的火源管理。本着全年防火,冬、春两季戒严的方针,严格野外用火审批手续。
(4)狠抓宣传,注重实效。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火意识。路边、林缘设立森林防火警示牌,到防火期和旅游黄金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防火、注重防火的良好风气。
(5)强化灭火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对公安干警、护林员、群众灭火人员进行军事化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对非专业灭火队进行扑火业务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森林燃烧、林火行为理论和安全避险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扑火机具。
(6)加强设备建设,完善通讯系统。我国南方林区灭火队设备、技术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消防、灭火技术装备。应该购置风力灭火机、水枪、组合工具、水泵等现代森林灭火技术装备,并做好灭火队员业务培训工作,实现扑火队伍专业化,设备、器械机械化。增加通讯指挥车、电台、移动中继台、卫星电话的数量,提高“动中通”、“随叫通”的能力。设立移动中继台,使前指超短波电台对中继台覆盖范围内的所有超短波电台形成网络。灭火分队在近距离以超短波手持机形成小范围网络。卫星电话虽然通信费用高,但全天候、无盲区、通话清晰,可作为应急通信手段。
(7)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目前,森林防火任务愈来愈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但森林防火资金投入却捉襟见肘,很难实现护林防火的“四网两化”,即:林火的预测预报网、巡逻监测网、通讯交通指挥网、林火阻隔网和扑火队伍专业、设备器械机械化。应设立专项护林防火经费,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储备充分扑火应急物资。
(二)防治病虫害
加大对主要病虫害的监控力度,随时掌握发生发展动态,并通过电视、电台预报、病虫情报等方式予以公布,提高病虫害信息的人户率。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宣传,通过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切实抓好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防治,加强外来生物的检疫监管,控制有害生物和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
生物防治具有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应大力提倡并加强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动物和昆虫激素等方法来防治害虫,将“害虫综合管理”发展为“害虫生态管理”。
(三)恢复与重建
对灾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消除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途径。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原来功能的再现。雪灾后,一些区域植被大面积死亡,要恢复到原生状态需要惊人的投入,这在实际中有很大困难。而重建定位在修复生态功能和特征上,不一定恢复到系统所具有的原始状态,只要恢复到某一个中间比较稳定的状态即可,强调一种高水平的、持续的立地经营管理活动。这更加符合实际,故此,对于灾后退化严重的生态系统要进行重建。
1. 加大植树造林,尽快恢复植被
南方地区林业受损,植树造林是主要补救措施。造林时应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尽快的植被恢复是防止滑坡与泥石流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受损苗圃的恢复和重建,抓紧搞好苗圃基础设施修建维护工作,尽快恢复苗木生产。种植当地树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主要保护野生动物食物树种、防火树种和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本地树种,慎重使用外来树种,尽量减少对原有土壤和植被的干扰、减少裸露的地面出现和水土流失。最大限度保护已经形成的森林环境,补植时建立混交林生态系统,避免营造纯林,注重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把生态系统恢复与生境改造结合起来。
2. 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加快灾后种群恢复
(1)生存种群的救护与保护。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确定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和最小动态面积,及时发现由于雪灾造成的新的濒危物种。重新确定物种保护的优先级,优先保护那些具有漫长而且具有“独立进化历史”的物种,避免经过长期进化历史积累的信息丧失。
在“濒危”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加强巡护和监测,救护受伤和体质严重虚弱的动物个体。依托技术力量较好的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建立野生动物暂养设施,收容被救护的个体。
(2)野生动物食源、栖息地的恢复与改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应坚持“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灾后对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休憩、繁殖和避难场所等进行全面评估,对捕食动物应及时提供猎物,要系统建设野生动物的野外避难设施,如人工喂食、建设饮水点、防冻洞穴等,及时恢复和改善食源和栖息环境。
(3)野生动物繁殖及野外种群的复壮。灾后救护的野生动物个体待动物恢复体质后,应逐步放归野外。配备动物疫病检测、医治和管护的设施。遴选遗传质量好的个体,或从省级野生动物繁殖中心调集种源明确的健康个体,采取人工辅助措施,实施半散放条件下的人工繁育,建立繁育种群的规范谱系,维护繁殖群的遗传多样性,对于雪灾造成的“极危”物种,及时进行“离体保护”。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影响已不可避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防止水土流失,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护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