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广东省道路林带与绿道网生态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近年来,广东省绿道网不断延伸。2012年12月,珠三角总共建成绿道7350公里。按照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的《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至2015年底,全省约8700公里省立绿道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20年,全省各市建成融交通出行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慢行系统,不断完善全省生态廊道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和谐共赢。

实践证明,通过绿道网建设,珠三角串联和保护了绿道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地方风貌,有效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打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廊道,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交通方式,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游憩、旅游、运动等多方面的需求。2011年,珠三角绿道网获得全国人居范例奖;2012年,在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评选中,珠三角绿道网建设项目获得全球百佳范例称号。

对建设现状的思考

绿道网生态体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标识缺失多、部分绿道存在脏乱差现象、大车占道、绿道驿站无人管、驿站形同虚设租车不便、管理主体尚不明确等。

如何使绿道为民所建,为民所享,又如何管护好绿道,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攻坚课题。笔者以为,攻坚克难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首先,绿道网建设要以人为本。

绿道建设中要考虑最小干预原则。尊重自然就要爱护自然,尽量按地形的自然走势与地貌规划建设绿道,不要随意大兴土木,对自然最小干预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

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绿道经过历史文化地时,不把主观愿望加到历史遗迹中,而让文化地自身的特征显现出来。我们希望,人们在从喧嚣城市回归自然绿色的过程中,找到舒服的感觉,找到文化的品位。

建设绿道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绿道建设有四个目的:保护外围地区的生态;改善城市的宜居水平,为降低PM2.5作贡献;为市民骑车、步行提供更好的环境;为自然环境好的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广东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和珠三角有很大差别,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其他地区绿道的建设跟珠三角的应有所区别:绿道不一定非是绿颜色(或其他单一色调),可以是依托水边的蓝道,也可以是外围绿地中的棕色道。要保证以上目的的实现,关键是体现出“安全、安静、自然和可持续”四个元素。

其次,绿道网要为民所享。

绿道要建好,更要用好。广东绿道建设力度很大,但感觉上与先进绿道相比,绿道与市民日常生活出行的结合度还不够高,还没有达到人人“知绿道、享绿道、爱绿道”的初衷。怎么办?

增强绿道与市民日常生活出行的结合度建设。绿道在不同的地段,功能应有区别,形式也有区别。中心区的绿道,市民骑车和步行出行是重要的功能,在选线上,要连接市民上班、购物、小孩上学等活动路线,使绿道真正派上用场。市区的绿道不一定要有很多绿化,但一定要安全、舒适。

加大绿道宣传力度。各地政府可以适时推介,加大宣传绿道在生态和休闲功能基础上彰显出的文化特色,使市民们视绿道为亲近大自然的文化平台,视绿道为改善生活空间、丰富健康向上的公共生活的手段,视绿道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选项。各地政府或社会团体,可通过常态性地组织环珠三角自行车赛、大学城马拉松大赛以及节日出游等活动来带动、推动人们认识与感悟绿道。事实上,人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情形:珠三角的城乡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城乡空间已经连为一体了,绿道建设将人们独立的、分散的空间整合了起来。这个空间是没有边界的,人们骑着自行车,顺着路走,可以从广州到佛山,从惠州到东莞。

另外,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的建设,其中一个切入点和亮点当属绿道建设,通过绿道将沿线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历史与当代的脉络清晰可见。绿道网成为连接文明、连接文化、连接生态的幸福网,人们逐步开始体验从有形的文化绿道到无形的绿道文化的良性循环。

再次,绿道网管护要形成合力。

目前,省直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各市也将出台绿道配套实施细则。绿道网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其管护问题无疑关乎其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长久推动珠三角文明建设。

怎么管?既然是民生工程,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就要拿出部分钱,将其列入财政预算。

可以考虑属地管理的办法,即由一个职能部门来牵头,各个相关部门要建立一个联席会议的制度,定期探讨绿道建设、维护。各个部门根据不同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把经费投入或运作管理都落到实处。

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是分开的。建,是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管,应是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绿道的管护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协调以及规则。可以鼓励全民参与,绿道网基本建成之后,政府给政策或者给补贴,同时发挥社会的力量,运营、维护,包括今后的扩张、修缮等就交给商业机构来完成;发动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有条件的市民家庭来认养树木,或认养一段绿道。

对体系建设的展望

从绿道网与生态景观林带、道路林带合并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来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建设绿色通道(国道、省道、铁路、县道、乡道等机动车道路绿化)。当今,可以考虑将绿道网与生态景观林带、绿色通道以至道路(绿色通道+城市道路+广场道路)林带合并建设:道路两旁是林带(生态景观林带),林带中间设置绿道。三位一体,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护。到2020年以后,力争全省所有可绿化的道路、河渠、堤坝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综合慢行道)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使合并建设成果与生态环境、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

从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角度看,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合并建设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投入。林业、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以及沿线地区,按照各自的责任,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合并建设工程。同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建设的投资与投入。要把道路、堤坝等沿线的绿化带作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重点地区。

对合理解决建设用地的问题,可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好合并建设工程用地。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和河渠、堤坝、水库沿线的绿化用地和工程用地要统一规划。现有道路在现行设计标准以内的用地,由建设单位负责解决;超出现行技术标准的,由所在地区提供用地。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履行报批程序后,方可占用。地方政府负责的县、乡道路绿化用地可推行农民自愿出地、国家出苗、个体承包造林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的做法,实行谁造林谁收益的政策,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采取拍卖、承包和合理补偿等方式,安排好合并建设工程用地。

合并建设工程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省政府可授权省绿化委员会等部门统筹协调全省合并建设工程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政府可参照上述办法实行,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合并建设工程依然要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严格的检查奖惩制度。各级林业、园林、水土保持部门要搞好行业指导,在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技术咨询等方面搞好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突出抓好一批示范路段,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宜林则林,适地适树(草),乔灌草综合考虑,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绿道网、生态景观林带与道路林带合并建设工程的质量。同时,绿道网与生态景观林带、道路林带合并建设工程,应动员全社会和全民参与这项工作,鼓励国家、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谁绿化谁所有,谁认养(认种)谁冠名,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创造力,齐心营造合并建设工程新局面。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