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机制留住最美自然

 “让住在城里的人,早上睡觉能被鸟叫醒,晚上还能数星星。”这是广州人对于“新型城市化”的形象理解。经历了亚运会的广州,城市面貌实现“大变”。目前,广州正在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力图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

  海上丝路起点,幸福首善之区,山海田园之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广州铸造创新之城的决心更加坚定,打造宜居宜业之城的路径更加清晰。

 

  万亩果园??创新“只征不转”市中心留万亩绿心

  俗称“万亩果园”的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南端,占地16500亩,其中水域面积4500亩,被誉为广州的“南肺”,与“北肺”白云山遥相呼应。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园慢慢被城市包围,由此造成的空气、水质、土壤的污染,直接影响果树生长与收成,果树种植效益低下,由于万亩果园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只能种果树,不能“种”房子,成为严重制约当地村社提高收入的“紧箍咒”,在利益的驱使下,万亩果园被不断蚕食,致使万亩果园由4万亩果林萎缩至1万多亩。政府曾采取租地建果树公园等多种方式,以提高果农收入,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2年,广州市和海珠区政府下定决心,争取到广东省、国土资源部、国务院的特殊政策,成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生态实施项目,将万亩果园整体永久性地保留下来。

  2012年12月31日,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广州地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海珠区以保护和恢复海珠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为重点,努力将海珠湿地打造成集“生态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珠江三角洲独特湿地类型示范区及都市生态旅游示范窗口,营造了“水在脚边流、花在眼前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走”的都市湿地美景。

  通过创新制度,广州的“南肺”永久性地保留下来了,广州市中心也多了一个免费的湿地公园。截至11月,海珠湿地共接待国内外来访团队2600多个。2014年,第二十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在海珠湿地举行。

  南沙湿地??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景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被誉为“广州之肾”。南沙湿地为人工湿地,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在上世纪围海造田中成陆,经过多年科学的人工改造,逐渐形成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荷花飘香、万鸟齐飞”的美景。

  南沙湿地景区分为两期,约10000亩。一期为生态保护核心区,以保护候鸟、开展生态系统科研及科普教育为主。配套有多种休闲游憩设施,其中乘坐游船可观赏红树林、芦苇荡、莲花池、鸟类繁殖区和鸟类觅食区等水上景区;乘坐观光车、骑自行车或步行可游览榕荫大道、荷塘景观、海景长廊、原野步行区等陆地景区。二期为综合生态旅游区,是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影视、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南沙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10多万候鸟来栖息过冬,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鸟类品种,例如: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2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白琵鹭等1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还有20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等,到目前为止,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52种,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垃圾分类??“垃圾革命”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2009年,围绕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番禺百万居民与广州市政府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观点辩论与交锋。最后,官方和民间达成一致意见: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广州开启了一场艰巨的“垃圾革命”。广州市政府按照“能卖拿去卖、干湿要分开、有害单独放”的分类原则,积极推进城市废弃物源头减量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垃圾革命”成为一场深入宣传环保理念的全市性行动。广州市通过开展“三个一百万、一个都不少”活动,发动百万家庭妇女、百万学生、百万志愿者以及全市公务人员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回用的理念,在广州日益深入人心。

  今年,广州市城管委又组织制订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经费阶梯式计费管理办法》,明确垃圾超量部分按照阶梯计量方式收费的原则,颁布实施了《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区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谁污染、谁付费”的理念将在广州成为现实。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