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广东”进行时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成为十八大报告中被热议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要从建设美丽家乡开始。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更为迫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更是将“生态立省”写入大会报告中。

  建设“美丽广东”,正在进行时。

  让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这道题考验着政府官员的发展智慧。

  事实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并不矛盾,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广东”“幸福广东”。目前,珠三角正在告别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在当地很多政府官员看来,生态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以佛山为例,“城市升级”正在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佛山市市长刘悦伦在调研科技、金融企业时发现,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瓶颈,这让他很是感慨。在刘悦伦看来,佛山要留住真正的高端企业和高端人才,必须要有一个宜居的环境。“现在搞城市改造提升,就是要把城市搞好,城美了,才能留住人才。”

  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也在变“经济后发”为“生态先发”,纷纷探索“绿色崛起”之路。“云浮和佛山对接共建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过省里投5亿元资金启动,现在投资达到三四十亿元。”云浮市委书记黄强表示,“云浮已经形成承接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但云浮不想简单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我们要有选择性地承接一些成长性比较好、对环境没污染的产业,牺牲环境的企业一个也不要。”

  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民生工程

  建设“美丽广东”,关键在于以人为本。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左右,不到广州行政区划总面积的1/10,可谓寸土寸金。但是新加坡却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市民一走出家门,就如踏进花园。”几年前广州市民小匡前往新加坡出差时,这个美丽的城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小匡希望,广州也能越变越美,老百姓也能置身于花园之中。小匡的愿望,道出了生态建设的真正内涵: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改变。

  在广东,“绿色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已付诸实践。“绿道”,这个出现在2010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的新名词,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着城市生活的理念:城市不再是密不透风的“水泥森林”,农村也不再是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市民们可以在绿草如茵的大地间漫步,也可以骑着自行车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

  今年以来,广东明确以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三大重点生态工程为核心,再次引领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如果说过去消灭荒山、植树造林是森林量的增长,现在则要在质量上有新的提高。”省林业厅厅长张育文指出,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等工程,广东将努力打造全国最好的林相,加快推进绿化美化生态化。

  “绿色”,正在成为最好的城市名片。目前,全省各级政府都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或政府“十件实事”之中,对城市绿化、污水治理等资金投入也是力度空前。广州投资上百亿元资金,实施了规模宏大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等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建成了广东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

  “为当代建设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东莞”,也正成为东莞的城市发展理念。早些年,东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付出了牺牲环境的代价。这些年来,东莞上下累计投入370多亿元用于环境建设。以污水处理为例,东莞已建成38座污水处理厂,实现镇镇都有污水处理厂。

  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民生工程,折射出政府的施政理念之变,也折射出“美丽广东”的未来前景。

  “美丽广东”需要制度配套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如果主体功能区划分、生态补偿、政绩考核指标等相关配套没有跟上,建设“美丽广东”就将难以为继。历经多年酝酿,日前《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将广东省17.9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按照《规划》,广东优化开发区域占全省面积13.55%,重点开发区域占全省面积20.81%,优化开发区域与重点开发区域合计约占全省1/3面积。生态发展区域则占大头,占全省面积65.64%。另有点状分布在这三类区域的各类禁止开发区域,占全省面积14.25%。

  对不同区域,省里将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这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导向。这也意味着“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这两个政治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正在悄然变化。在未来的考核中,政府官员要全面发展,而不能“偏科”。比如,如果环境保护不力,或未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将影响到官员的乌纱帽。

  今年,省政府还出台了《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根据规定,省财政将分基础性补偿和激励性补偿给予纵向转移支付。生态保护越好,获得激励性补偿越多;反之,则越少。据初步测算,2012年符合条件的生态功能区县(市),平均可比非生态区多获得2000万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建设“美丽广东”的道路上,广东仍需完善配套制度,仍需勇闯制度改革深水区。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