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国之梦是大国对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情势理性评估的产物,是对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大国之梦的内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做出必要回应。大国之梦蕴含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之上,以生态持续为物质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核心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之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诠释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关 键 词:大国之梦;生态文明;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作者简介: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余江,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国际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3)09-0001-08
大国之梦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诉求,是一个国家对于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生存与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大国之梦的构建必须对生态文明做出必要回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大国之梦的各项建设之中。
一、大国之梦:缘起、特质、作用
大国之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之上,在正确的主观推动力的作用下,借助有利的国际情势,将各种内外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确定大国之梦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从而确保大国的永续发展。
(一)缘起
物质要素是大国之梦赖以构筑的客观基础,为大国之梦的设计提供有形存在的条件。物质要素是国家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国力水平的决定因素。物质要素的特征是可量化性和可测定性,通常包括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数量、军队规模、经济总量和科技水平等。①物质要素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并非依靠单个因素发挥作用,亦非所有要素的线性相加,而是诸要素通过有机组合实现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只有当一个国家国力达到了相当水平,它才有资格谋划大国之梦,否则只能陷入夜郎自大或痴人说梦的境地。
精神要素是大国之梦赖以构筑的主观推动力,为大国之梦的设计提供无形存在的条件。构筑大国之梦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因素,无形的精神要素同样不可或缺。精神要素往往难以量化和测定,但在关键时刻能迸发出物质要素难以达到的能量。精神要素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等。有效地运用精神要素,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内部认同的能力,促使个人、民族、国家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样,精神要素形成的张力也可以在外部形成一种同化权力,使“一个支配着大众交往渠道的国家有更多机会传递自己的信息,影响其他国家的倾向”。②
有利的国际情势是构筑大国之梦的外部因素,也是衡量大国之梦是否合理的关键制约条件。国际情势瞬息万变,既是各国发展综合导致的结果,又反向制约着各国的发展。一个国家在构筑大国之梦时,即便其本身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配置得再合理,如果当时的国际情势起到阻碍作用,其梦想也只能沦为空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崛起为超级大国,就得益于西欧被夷为废墟,从而导致世界权力的中心发生转移。同样,欧盟的联合自强与日本的腾飞也与美苏争霸导致美国对其控制力下降有一定关系。
(二)特质
大国之梦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给予了分别定位并形成了相应的话语体系。因此,大国之梦在特质上就具有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了内部旨在形成统一认识的认同性和外部意图传播于世的普世性。
大国之梦从其历史属性和时代特征上可以界定为一种历史观,它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时代格局的折射。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可以荡涤自身存在的差异性而且可以塑造一种趋同的经验。这种经验在遭遇重大历史事件时常常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当我们甄别“美国梦”和“欧洲梦”的时候,二战可以看做是这种观念转变的临界点——美国和欧洲通过二战获得了迥然而异的体验——美国体会到了光荣与梦想、成功与辉煌、领导与主宰,从而强化了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竞争策略;而欧洲却感受到了疯狂的现代化所导致的切肤之痛,从而走向了和平主义、对话理性和合作策略。③
大国之梦的内部认同性体现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在执政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各种社会制度以获得被统治者的认可和服从。一旦这种认可和服从具有了普遍性,各种社会制度的发展便趋向于一种统一价值体系的形成。秉持统一价值观念的民族常常萌生一种类似于“上帝的选民”的荣耀感和“山巅之城”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将之普世化的雄心并为之付出努力。
(三)作用
大国之梦指出了国家发展道路,描绘的是国家长期发展的美好愿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选择的道路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其是否能真正走向富强昌盛并为世界所接纳。“中国梦”对其发展道路做出了这样的描述: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军,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④相反,如果道路选择错误,即便在短期内增强国力,这种所谓的“大国”也不具有持久性和延续性。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尽管靠法西斯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欧洲,最终也走向了覆亡。
大国之梦能够凝聚民族力量,将全部个体的意志凝结为共同意志,集全国之力致力于国家发展。在正确的大国之梦引导下,人民可以激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朝向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努力。“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孜孜求索富国强民的伟大道路,终于认识到“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轻慢,民族不复兴,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⑤
大国之梦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国家的伟大抱负,增加国际互信与国际互动,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接纳。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⑥当今国际社会早已不是“小国寡民”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而是呈现出国际互动日益增强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特性。任何一个大国构筑大国之梦时,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问题,更要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与福祉的实现。惟其如此,大国梦想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猜忌,才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纳。21世纪初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目标曾引发国际社会各种焦虑和猜疑与现今中国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抱负却被世界广为关注和接纳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二、大国之梦:生态文明维度解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经历着的最新的文明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构筑大国之梦必须将生态文明发展纳入到国家的发展规划之中,只有这样,大国之梦的实现才能拥有可靠的物质基础。
(一)生态文明阐释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与自然互动和人类自身不断进化与完善从而获取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发展的水平。生态文明是人类经过以“天定胜人”为主导思维的原始文明、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主导思维的农业文明、以“人定胜天”为主导思维的工业文明后正在形成和经历着的最新文明形态。⑦如果可以说是蕾切尔·卡森以《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类生态危机意识的话,那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全球性环保运动则标志着人类探索生态文明之路的开始。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新型的人类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是在新条件下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发展的新文明”。⑧
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全新的根本生活方式,是对现有工业文明的一次超越。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物质文明,要求物质生产须符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要求,生产活动要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第二,生态制度文明,要求在考虑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要把生态系统的要求纳入到考虑之中;第三,生态精神文明,要求改变现代工业文明的机械自然观,以生态学为依据,培养生态意识,确立生态文明观。⑨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性。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人们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⑩生态文明是一种历史继承与发展,对先前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一种扬弃取舍。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出强烈的亲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继承的是其亲生态性,摒弃了农业文明下的自发生态意识,将其发展成为以新兴的生态科学为基础的主动生态意识。对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继承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全球化等有益经验,抛弃了工业文明所遵循的二元对立逻辑、同一化逻辑、进步逻辑和最大化逻辑,在工业生产中注入生态观念、引入生态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工业生态化和可持续性。
(二)生态文明维度的大国之梦
现当代人类文明创造了古代社会无法企及的辉煌成就,但伴随这些成就而来的却是只有现代社会才会出现的生态危机。粮食安全问题、荒漠化问题、淡水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使人们愈加认识到“现代社会如同置身于朝向四方急驰狂奔的不可驾驭的力量之中,而不像处于被小心翼翼控制并熟练驾驶的小车之中。”(11)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拷问让人想起恩格斯的警告:“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2)
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如何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也不可能超越自然界的限制。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对自然的索取必须控制在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恩格斯肯定了人类具有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3)人类需要发展,自然界也需要发展,重要的是二者的共同发展应该建立在互不伤害的基础上,而不是彼此成为对方发展的代价。这就需要我们审慎地思考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的框架下去实现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相处关系上的划时代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构筑生态文明维度的大国之梦的思想基础。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4)可持续发展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人类发展必须既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自然演化规律,按照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等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对发展理念认识的一次飞跃,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承载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发展由非理性转向理性,科学技术由征服自然的工具转变为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15)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上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权利关系,为人类社会消除以往工业文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特征所必然导致的生态危机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维度的大国之梦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持续。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极限。超越这个极限,意味着人类的发展将失去物质保障。可持续发展强调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客观事实,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把发展限定在地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保持生态持续性,人类必须改变传统发展道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模式,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低于再生速度以维持其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维度的大国之梦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并最终提高人类的福利水平。要实现这一目的,经济持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经济持续是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偏废。单纯重视经济增长数量会使发展重回传统发展的老路,单纯重视增长质量则会使发展变得停步不前。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既提高增长数量又保证增长质量的正确途径。具体来讲,改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方式、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改变消费方式等措施都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和要求在经济持续范畴中的必然反映。
生态文明维度的大国之梦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福利水平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是塑造一个平等自由、教育良好、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可以获得马克思主义所形容的“全面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协调生态持续与经济持续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发展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大国之梦:美欧中生态文明维度比较
“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产生背景不同
“美国梦”的形成与发展几乎贯穿了美国的整部历史。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美国梦”的萌芽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民族的个性与价值观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构成,最终是与其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的。”(16)怀揣着“上帝的选民”的优越感与“天定命运”的使命感,美国人开始了对自然资源近乎疯狂的征服。这种征服直到“西进运动”将弗里德里克·特纳所谓的“移动的边疆”推进到太平洋沿岸才转入低潮。在对自然征服的长期过程中,“美国梦”中逐渐形成了浪费的传统和崇尚消费的观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理所当然的掠夺对象,这与西部开拓的历程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内战后,在西部开发中所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17)
“欧洲梦”的形成则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在战争中饱受蹂躏,深刻体会到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阿硫克斯之踵”。在重建欧洲的过程中,欧洲开始在和平主义的基础上走向联合自强。欧洲相对狭小的地域和相对贫乏的自然资源,加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态危机,使欧洲能够深刻认识到合理消费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欧洲成为现代生态保护主义的发源地,欧盟各国都推行类似的环保政策,严格保护环境资源。随着欧洲的联合与强大,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成为欧洲无法回避的课题。鉴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无可取代的霸权地位,欧洲开始在美国的薄弱领域——环境保护方面向美国发出挑战,与美国争夺环境外交的领头羊位置。因此,“欧洲梦”中带有浓厚的生态保护色彩,欧洲绿党政治的兴起就是证明。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伟大梦想。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来的是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中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挑战。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已经成为构筑“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就是对“中国梦”生态文明维度的最好阐释。
(二)蕴含内容不同
“美国梦”的理论来源是洛克的“保护私有财产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第一基础”的思想,从而“美国梦”被定义成了“每一个人都有不受限制地追求财富、积累财富的权利。”因此,“美国梦”鼓励人们不惜代价地追求民主,过度消费,纵容每种欲望,浪费地球的丰饶。社会鼓励不受限制的经济增长,强者受奖赏,弱者被边缘化。既然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当然就有资格获得一份超出公道份额的地球财富。(18)“美国梦”光环笼罩下的物质个人主义,用洛克的功利主义思想解释就是:对自然的否定乃是通向幸福之途,只要人类还易受自然力量的伤害,就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要获得真正的安全,人类就必须将自己真正地从自然的束缚里解放出来。人类解放的关键在于不断侵夺、积累和消耗自然慷慨的施予。(19)
作为一种新历史观,“欧洲梦”追求的是基于“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性文明,而不是个人财富的无限积累。“欧洲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康德的人权思想,而今日欧洲的政治理论亦构建于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之上。“欧洲梦”推崇精神个人主义,它所强调的“生活质量”指的是“实际生活条件”和“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这其中就包括了自然环境的质量。“欧洲梦”强调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欧洲梦”的两大支柱——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塑造了新的人性,摆脱了物质主义的羁绊。按照“欧洲梦”的解释,全球经济目标应该是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界的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废品利用和资源的重新补给,不断再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由此形成的社会是重视自我修养、精神提升和富有同情的社会,这种有高水平的物质生产做保障的福利社会可以免除人们衣食住行的后顾之忧,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也保证人们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和条件去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20)
“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生态维度上的“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是“和谐”,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定要求。“和谐”既包含了量的差异统一,也涵盖了质的差异统一,同时又超出了量与质的差异统一,体现出质与量统一的“度”的关系。“和谐”有四层涵义: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不能超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第二,世界和谐,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来改变人与自然的敌对关系,拯救全球生态危机并建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第三,社会和谐,即解决好生态问题,协调社会层面的各种关系;第四,个人自我身心和谐,即通过发展生态文明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建造健康的精神生态系统。(21)“中国梦”中的生态文明要求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为重要目标。
(三)实现路径不同
诚然,“美国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因为它旨在创造一种美好的生活,但这种代价昂贵的生活却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排他性。“美国梦”的实现和普及在客观上要求自然资源能够无限供给,这与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对立矛盾。“美国梦”实现的依托路径——美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牺牲全球生态资源来供给美国消费,美国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1/3的世界能源和数量惊人的其他地球资源。面对世界资源的有限性,“美国梦”推崇的“美国至上”原则会导致美国在特定的时期推行生态孤立主义、生态霸权主义和生态单边主义,把自己污染地球的责任交由全球买单。美国从发展中国家掠夺和剥削大量自然资源,通过产业转移来转嫁环境危机,拒不承认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001年布什政府以成本太高(认为实现《京都议定书》为美国制定的减排目标将使美国承担4000亿美元和490万人失业的代价)、遭受不公平待遇(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各国必须承担共同责任,而中国、印度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议定书内却没有具体的减排目标)和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认为美国不能在气候变化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决策)为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因此,如果不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做出适宜的调整,“美国梦”很难成为世界层次的梦,只会成为“美国人的美国梦”。
“欧洲梦”强调对于有“生活质量”的“欧洲生活方式”的追求,实际上却因为要捍卫欧洲的生活体系而把全部生活都异化为政治对象,从而导致全部外部生活都变成了政治问题。“欧洲梦”实现路径所借助的是全球治理的多中心化(欧洲也确实有资格作为一个中心),使欧洲在国际环境合作中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成为欧洲想要捍卫的“欧洲模式”。欧洲既想抵抗来自发达国家的“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又竭力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坏的”竞争方式,其结果是“欧洲梦”成为一个地区保护主义的梦。这种地区保护主义色彩下的“欧洲梦”,让欧洲本身取得了生态保护的巨大成就,同时却在国际生态保护方面顾虑重重,推行保护既得利益的谨慎战略:一方面欧洲积极推动国际环境合作,一方面却以自身的环保标准要求他国,采取诸如碳税、环境税之类的绿色壁垒措施对他国进行限制。以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为例,2007年欧盟雄心勃勃地提出“2020年的三大20%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能源消耗的20%使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高20%。与此同时,欧盟在一项旨在改革现行“碳排放贸易制度”的草案中重申,从2015年起,“来自存在显著碳泄露风险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各种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满足“碳排放配额的进口要求”。法国总统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多次强调从那些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应该加征碳税,因为欧盟“没有理由从那些不遵守任何环境法规、标准的国家进口商品”。(22)因此,“欧洲梦”也不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只是一个为欧洲地区准备的梦。
“中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他人共同幸福为目标,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其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23)“中国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根据环境的需要调整自身而不是操纵环境,关注和谐、完整和万物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现象。关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主席在出席日本北海道洞爷湖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时发言指出:“气候变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综合解决。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应该以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保护环境三者关系为出发点,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24)按照“中国梦”的要求,中华民族不但要改善自己的自然环境,提升生态质量,而且要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构筑“中国梦”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升到同样重要的程度。“中国梦”不仅以中国的方式为中国设置了一种社会理念、一种生活理念、一套价值观,而且还设置了一套关于世界的理念。在这种世界理念中,“中国梦”蕴含了“包容天下”的思想,即把中国的生态保护看做是世界生态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借鉴来自外部的先进经验与理念,又将自身正确的经验与理念回馈给整个世界。因此,“中国梦”具有世界性的普世意义,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四、中国梦的价值与意义
分析中国梦的价值与意义必须有几个足够的清醒认识。首先,中国梦是在各种文明激荡中得到光大与兴盛的。中国梦站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立足中华文明又从西方文明中汲取了很多的智慧与成果。这里有三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一是5000年的中华文明构成了中国梦的文明之根;二是1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梦的信仰之魂;三是二战以后70年来世界发展进步的成果构成了中国梦的宝贵经验。
再则,中国梦在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伟业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试想一下,我们的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7.2%,却让占世界20%的中国人过上了好生活。换言之,我们用与美国相当的疆域却养育了4倍于美国的人口,这难道不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吗?辛鸣教授列举了一组数字也很能说明问题(25):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687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根据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高于美国,是欧元区的三倍。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出重要贡献,当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超过50%。据世界经合组织2010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高0.34%,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高0.2%。
复则,从生态文明来看,世界的大国之梦可以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现代人已经明白,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如何反观自我,涵养修身,体悟人生的真谛,发现人生的意义,走出心与物、身与心的二元对立分裂,不再心为物役,给世界也给自己一份祥和,值得人们深思。我们再也不能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再也不能对自然采取吃干榨尽式的掠夺性无限征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梦重要内涵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与西方工业文明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文明新路,让早已不堪重负的地球实现休养生息成为可能(26)。
最后,中国梦的价值与意义还在于它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不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相反,它们各有所长,都需要得到理解、认同与尊重。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所谓“相通”即彼此之间有共性存在:一是它们追求成功与幸福的愿望是共同的;二是它们在彰显自己优势的途径上是共同的;三是它们在实现成功的思维方式上也是共同的。理解大国之梦正可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结语
国有所思,方有所梦。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时代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这种梦想不仅应该包涵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更要体现对自身客观实力的理性审视,还要反映出对世界重大课题的深刻思考。大国之大,不在于领土大小、人口多寡、资源贫富,而在于其能否永续发展,能否为世界照亮发展之路,能否成为各国群起效仿的榜样。大国梦想,必须着眼于全人类利益,必须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谋划。全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做出的唯一选择。大国承载的历史使命要求其梦想必须对世界时代主题做出回应,即把生态文明作为大国梦实现的路径与目标。惟其如此,大国梦才有实现的必要与希望。
注释:
①[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64页。
②[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③乐黛云:《中国梦·欧洲梦·美国梦》,《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④杨超:《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52—53页。
⑤辛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四大基础性工程》,《天津日报》2013年4月8日。
⑥[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利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⑦陈国阶:《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3期。
⑧⑨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167、169—17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15)[美]尤金·哈格洛夫:《环境伦理学基础》,杨通进、江娅、郭辉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6)[美]卢瑟·S.利德基:《美国特性探索》,龙治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17)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18)(20)乐黛云:《中国梦·欧洲梦·美国梦》,《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9)[美]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杨治宜译,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21)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4-77页。
(22)冯相昭、田春秀、任勇:《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新动向》,《环境保护》2008年第11期。
(23)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学习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24)2008年7月9日胡锦涛在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5)(26)辛鸣:《中国梦的文明价值与世界意义》,《北京日报》201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