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号令,在南粤大地上迅速掀起造林绿化的热潮,经过5年的努力,共造林5000多万亩,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奇迹,也让广东成为“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为推动全国的林业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时隔二十多年,2012年,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启动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绿色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提出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广东建设成为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几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造林绿化工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行动,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展露雏型。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里程1029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1503万亩,新增森林公园402个、湿地公园119个,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5535个。目前全省森林面积1.62亿亩,森林蓄积量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69%,林业产业总产值达6336亿元。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的营造林策略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一、科学规划全面布局,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引领构建南粤生态安全体系
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我们统筹全省生态空间布局,点线面结合,城市乡村融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突出整体效益,注重实际效果,体现区域特色。科学谋划造林绿化,合理布局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构筑南粤生态安全体系。一是生态景观林带工程着眼于打造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全省统一规划建设23条、1万公里、805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建成连接城乡森林系统的绿色廊道,构建高标准、高质量森林生态景观体系。二是森林碳汇工程着眼于创建全国生态建设强省,其主要内容是“一消灭三改造”,即从2012年至2015年,全省消灭现有的500万亩宜林荒山,改造1000万亩疏残林、纯松林和布局不合理的桉树林,实现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体的混交林全省覆盖,增加森林碳汇,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三是森林进城围城工程着眼于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加快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与社区公园、城区绿地,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实现“城在林里、林在城中”。四是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着眼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村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建设环村绿化带,营造风景林、水源林,在乡村道路、公共场所、农户庭院及门前户后积极造林绿化,提高村庄绿化率,增加森林景观点,构建优美宜居生态家园。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点线面整体推进,城市乡村统筹安排,构建起南粤森林生态安全体系。
二、科技支撑科学造林,全力推动造林绿化转型升级
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我们注重加强林业科技创新研究,提升林业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栽培技术研究,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转化应用,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造林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坚持生态化、乡土化,注重恢复和保护地带性森林植被群落,不搞“一刀切”的形象工程。对于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明确了以绿化为重、美化辅之,生态为重、景观辅之,内容为重、形式辅之的建设原则,着力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突出发挥生态景观林带的综合功能和效益。对于森林碳汇工程建设,始终突出群落式、混交林、阔叶树、全覆盖的要求,遵循成本低、结构优、林分好、碳汇高的原则,着力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提高森林绿化美化水平。在工程建设方式上,区分不同的造林地和树种结构,坚持“造、补、改、封”相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增加森林碳汇。在林种树种选择上,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广泛选用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大力推广良种壮苗造林,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目前,我省森林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全省健康和较健康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97.9,一、二类林面积占66.2%,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9796亿元。
三、注重抚育造管并重,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效益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我们在抓好造林植树的同时,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朱小丹省长提出的“以人为本、质量为先、效益为重、永续为要”的指导思想,坚持造管并重,提高造林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推行造林绿化全链条式质量监管,从种苗供给、技术保障、施工作业等各个环节落实监管措施,严格把好整地打穴关、苗木质量关、栽植质量关、抚育施肥关。高度重视森林抚育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加大森林抚育的投入,推动落实有效措施,抓实抓好森林抚育。2012年以来全省实施森林抚育面积3100万亩,各地对新造林基本做到全面抚育,抚育措施、抚育经费和抚育责任基本到位,幼林抚育率达95%以上。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实行造林抚育全包的形式,在订立造林合同时规定造林后连续抚育三年、每年抚育两次,确保造林成效。加强森林管护,按照3000-6000亩林地配备1名专职护林员的标准,健全基层护林员队伍,省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补助粤东西北地区。各地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和队伍,安排财政资金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梅州市建设4000多人的护林员队伍,河源市拨专款改造林业基层“两站一所”。由于抚育和管护到位,这几年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基本能做到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四、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激发造林绿化内生动力
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我们坚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各项政策机制,充分让利于民,使参与营造林的农民得到实惠。启动森林保险试点,财政给予补贴,扩大森林保障范围,增强林农营造林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完善林业补贴制度,实行林木种苗、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鼓励使用良种壮苗造林,鼓励林农参与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制度,着手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建立有效减少林木消耗的举措。林业碳汇抵排交易制度取得重要进展,《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办法》将林业碳汇纳入我省碳排放权管理的补充机制,允许控排企业可利用林业碳汇(不超过10%)抵减实际碳排。探索建立我省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制订了《广东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和交易实施办法》、《广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与认证核证指南》等林业碳汇管理和交易的政策文件。积极开展广东地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研究工作,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 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减排量签发的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业CCER项目),林业碳汇交易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通过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经营方式、运营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造林绿化新格局。
五、拓宽多元投入渠道,强化造林绿化资金保障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策部署,全省各级切实加大造林绿化的资金投入。2012至2014年三年来,我省共落实中央和省林业建设资金118.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8.4亿元、省财政79.9亿元。省财政2014至2017年新增19亿元,专项用于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其中9亿元专门用于对森林碳汇工程978万亩新造林实施连续3年的抚育管护;省财政2014至2016年继续安排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补助资金4.5亿元。各地配套投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资金40多亿元,投入森林碳汇工程资金10亿多元。惠州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珠三角城市群绿色生态示范市”目标,扎实推进,累计投入资金53.01亿元;深圳市投入25亿元绿化资金对城市重要主干道、出入口、节点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同时,我省注重发动共建共享,形成全社会支持造林绿化事业的新风尚。省绿委、林业厅、扶贫办在今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期间,组织开展认捐认种“广东扶贫济困林”活动。广东长隆集团捐款1000万元成立广东碳汇基金营造碳汇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梅州市开展“建设美丽家园,有你更精彩”绿满梅州捐款活动,发动群众捐款种树,建设绿色美丽家园;江门市开展“森林围城、树林进城”绿色行动,接受市民群众认捐认种,种植树木绿化家园。龙川县接受香港马会捐款营造东江源碳汇景观林,改善东江源生态环境;同时,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和企业捐资,共筹集1930万元资金用于造林绿化工作。
实践证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绿色生态强省,策略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为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生态条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财富。(广东省林业厅党组成员 巡视员 陈俊勤)